■本报通讯员 谢劼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傍晚时分走进老李的蛙园,真的可以用这句词来形容。蛙园里白色的隔离网一眼望不到边,闭上眼睛听着蛙声一浪盖过一浪,置身其中,别有一番趣味。
“这个学名叫黑斑蛙,是一种人工驯化的肉食蛙,眼前的这是头一期,再过三个月就长成可以销售了。”一说起蛙,老李可以说是滔滔不绝。据老李介绍,他承包有30亩地,全部盖起隔离网,细分成46个养殖区,加上分6批投入的10万元的蛙苗,前期已经投入快30万元,蛙就是他的宝贝和心血。
说起怎么会做青蛙养殖,老李直称自己是“李大胆”。“我在外打工有快20年了,去年开始就不想出去了,咱们农村政策好了,咱老砦养蘑菇的、养龙虾的都有,真不如包个地干点养殖。我通过网络了解到养青蛙,就考察了一整年,济宁和南方各地都去了,一边联系青蛙协会学习技术一边寻找市场销售渠道,最终决定今年开始干!去考察时看别人一开始都是2亩3亩的,我这一上来就是30亩!他们都叫我李大胆!”老李兴奋地说,青蛙养殖利润较高,他也是看到这一点才敢搞大规模养殖,今年虽然买蛙苗花了很多钱,但是明年可以自己繁殖就省了很多。青蛙五个多月就能成熟,成熟的黑斑蛙能有1两重,每亩地产2000多斤,市场价在16元以上,一年基本可以回本。当然,养蛙成本也不小,不算别的,单单饲料就要3元一斤,每亩地就要4000元。
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青蛙虽然不带毛,可也是动物,可万一碰上疾病也要赔本,老李不怕吗?“我们有青蛙协会,现在有了网络很方便,把病蛙拍个照片,群里的朋友就会远程诊断,给我参考用什么药,怎么处理,病害现在控制的较好。”虽然说起来很自信,但是老李也告诉我们养殖确实有风险,他刚开始的两个月就遇到过因处理不当导致蛙苗大量死亡需要补苗的情况,损失了一笔钱。
青蛙觅食时间很固定,老李每天清晨、傍晚分别喂一次,这也是老李最忙碌的时间,30亩地46个养殖区喂上一圈也要快两个小时。我们注意到每块养殖区中间都种上了作物,那是什么?原来是水稻。老李毕竟是种地的老把式,就在空地种上了水稻。“这片稻绝对不施肥,绝对无公害!不求产量,但求好吃,用时尚的话说叫‘稻蛙共作’,收割的时候你来尝尝。”嘴上说为了吃,其实种稻其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夏天时候为青蛙遮阴,提高成活率。
青蛙变了王子,农村大有作为。年近50的老李开始了自己的全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