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培运
孔子姓“孔”吗
孔子姓“孔”吗?这样问,恐怕很多人听了不耐烦:孔子孔子,不姓孔姓什么?
其实,说孔子不姓孔,也不错。严格地讲,他老人家姓“子”;“孔”是他老人家的“氏”。
古时候,姓和氏不是一码事。
“姓”这个字,从“女”从“生”,原意是“生身母系”,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后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女人不吃香了,男人占据主导地位,“姓”又成了“生身父系”的意思——字没变,概念偷换了。就像《左传》说的,“因生以赐姓”——生身是不可选的,也是不可变的,“姓”也一样。
至于“氏”,就好比“姓”这棵大树的枝叶。一开始,氏是根据封地等情况而定的(由此可见,当初姓氏只是贵族的专用品,平民没姓氏,奴隶更“不配”有),比方说某人祖上被封在甲地,他就可能是“甲氏”,封在乙地,他就可能是“乙氏”,这叫“胙之土而命之氏”;后来连官衔职业等都可以当“氏”了,例如“司马”(武官)和“司城”(管城门的)等等。与“姓”不同,“氏”可以改。
到了西汉司马迁那里,姓和氏搞混了。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从此以后,姓氏不分,两千多年就这么过来了。现在,我们很多人“姓”不一样,其实只是“氏”不一样,若论起“姓”来,还是标准的一家子!例如殷、商、来、孔,这都是氏,都是“子”姓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商朝王族当中比较“开明”的微子启封在宋,成为一个诸侯国。孔子就是宋国宗室的后裔。商朝王族都姓“子”,所以孔子的远祖自然姓“子”;到了孔子的先祖孔父嘉这一辈,因为与嫡系那一支已经出了五服,“五世亲尽”,就自立为孔氏。根据《孔子家语》,孔子的世系是这样的:孔父嘉——木金父——睪夷——防叔(避仇来鲁)——伯夏——叔梁纥——孔子。
这样说来,论起孔子的姓氏,应当说是“子姓、孔氏”。
孔子长什么样
现在不少地方为孔子塑像,有些旅游景点甚至出售孔子像,但孔子长什么样,大家心里其实都不怎么清楚。
《孔子家语·困誓》:
孔子适郑(到郑国去),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欣然而叹曰:“形状未也(相貌未必像他说的那样)。如丧家之狗,然乎哉,然乎载!”
大同小异的“描写”还出现在别的典籍上,但以这一则最“权威”,因为《孔子家语》近来已经被证明是研究孔子的“秘笈”,不再被看作伪书。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看不清孔子的面目:尧的头什么样?我们只知道尧眉毛“八彩”(此是民间言论)、个子高(“帝尧长”——据《荀子·非相》,下同);关于皋繇的脖子,参考文献不足,只知道他肤色青里泛白(“皋陶之状,色如削瓜”);子产的肩膀,也缺少档案;大禹的腰有多长,当时人没精确丈量,后人也就不知道尺寸,只知道他治水辛劳,走路一瘸一拐的,(“禹跳”)。至于《荀子·非相》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蒙倛”到底啥样,大家也摸不透,据说是跳大神的面具,样子很夸张。
看荀子的意思,孔子长相不精致粉嫩那是一定的,因为他在《非相》这篇文章中,特意把尧舜、文王周公、皋繇大禹、汤和孔子等名人的长相作为一类,跟另一类“长姣巨美”的桀纣相对比,说明颜值高人并不一定好,颜值不高人却很好。
“孔子状类阳虎”(《史记·孔子世家》),因为这,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人当成阳虎围困了好几天(阳虎得罪过匡人),可见相似度之高。那么,阳虎长什么样呢?
《左传》鲁哀公二年,晋国的赵简子跟郑国人在“戚”这个地方打仗。郑国人多,赵简子这拨人有点怯,当时阳虎已经从鲁国跑到晋国政治避难,跟着赵简子干,看到这种情况,就自告奋勇做战前动员,说咱们应该怎么怎么布置,然后加上一句:“彼见吾貌,必有惧心”——他们看见我这个模样,一定害怕,大伙趁机干他,准行!
能叫一帮打打杀杀的人望而生畏,阳虎的威猛可见一斑;孔子跟他高度相似,当然也很威猛。
另外还有一个人跟孔子模样相似,这就是孔子的学生有若。这师徒俩相似到什么程度呢?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怀念不已,不肯散去。后来大家觉得有若很像老师,就把他按到师位上,众人一齐礼拜。但是,有若毕竟不是孔子,一次解答问题不能叫人满意,大家又把他轰下来。这个有若很武勇,一次,吴王夫差带大军侵犯鲁国,鲁国军队弱小,正面交锋不是对手,就组织七百人的敢死队准备夜里去摸夫差的窝,有若是敢死队员之一。鲁人怜惜这些勇士,否决了这一方案。夜袭虽未实施,夫差却听到了风声,吓得“一夕三迁”——一晚上挪了好几次窝。
有一则传说,说孔子是“黑帝”的私生子云云(直到清末,康有为还这么“推送”),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孔子的身高力气,正是他那身高一丈“有力如虎”的大力士父亲的嫡传。但孔子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孔子发育不好,缺钙,“生而首上圩顶”,囟门没合好,像个火山顶,所以取名为“丘”(“丘”,顶部如火山口的山)。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圣人的童年,是很艰难的。
综合各种材料,孔子的模样大致如下:
一是个子高,九尺六寸,虽不及其父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的“一丈”,当时也被称为“长人”。
二是相貌威猛,令人望而生畏。
三是眼睛细长,额头隆起,即“河目隆颡”。
孔子的“婚事”
孔子很重视婚姻问题,将婚礼视为“礼之本”,强调礼“造端(发源)乎夫妇”。但他又对妇女颇有微词,说她们“难养”,还提及了七种休妻的理由,即“七出”。这种矛盾行为,可能跟他的婚姻状况有关。
孔子十九岁结婚,娶的是宋国亓官氏,第二年就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就是孔鲤。按说比较如意,但似乎又不怎么美满。除了这个“难养”,《礼记》还记载了一件事:孔子的夫人去世后,孔鲤很悲伤,逾期仍哭。孔子听见了,问:“谁在那里哭?”家人说:“是孔鲤啊。”孔子不满:“嘿,过分!”孔鲤一听,赶紧收摊。
这件事,你可以说是孔子达观,也可以说孔子主张过犹不及、反对逾制,还可以说……但不好说是伉俪情深、听见孔鲤哭“於我心有戚戚焉”,总之给人的感觉相当不“暖”。
《礼记·檀弓上》:“门人问诸子思(孔子嫡孙)曰:‘昔者子之先君子(指已去世的孔鲤,子思之父)丧出母乎?’(子思)曰:‘然。’”
“丧出母”就是为被休的母亲服丧礼。看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孔子出过妻。
这也难怪,当初孔子娶媳妇的时候,还没发达,人材嘛,高不富不帅,要想娶个像他本人那样聪明好学的白富美,确实有点难。(眼下一些人发达以后忙着换另一半,不肯将就,原因也差不多)
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生”,孟子曾子也“分手”了。如今网上不时晒出某星的婚恋囧事,其实战国时候荀子就这么做了:“孟子恶败而出妻。”(《荀子·解蔽》)荀子很不喜欢孟子,就拿他的婚姻说事。这不太地道,人家两口子的事,你管得着吗?再说孟子也没绯闻。
这个“恶败”,大意是“怕经营不好”,深层原因恐怕还是“合不来”。孟子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为了他的学业,多次搬迁,这也不让接触、那也不叫来往,这可能导致他情商不太高。以他们当时的条件,也很难高攀王公贵族;小家碧玉,一般学历不高,知识有限,当孟子卓有成就的时候,这等糟糠之妻自然难入法眼,“合不来”,那就“分手”。
曾子出妻更是一个嘎嘣脆:叫老婆“蒸藜”(藜是一种蔬菜),吩咐弄得软烂些,也不知是疏忽还是故意,愣是没给弄熟,曾子一气之下,就把老婆打发了,而且从此不娶,将光棍进行到底,任凭儿子曾元(其母被休)竭力动员(真心还是假意?),死活不肯再婚,理由是怕自己不怎么圣明、万一听了后妻的话迫害曾元呢——这可保不齐。
其实曾子休妻是早有预谋的,蒸藜不熟只是个小借口。要说曾子这“屋里的”,也真不争气,偷个小懒、编个小谎什么的,随手就来。一次,她去赶集,曾元吵吵要跟着,她哄曾元说:“乖,回去,回头给你杀猪吃肉哦!”赶集回来,就见曾子在那里忙霍霍地逮猪,赶忙说:“我跟小孩子说着玩儿的。”曾子(严肃地)指出:“小孩子可不认为你是说着玩的。他们什么都不懂,跟父母学样,听父母教导;如果你哄骗他们,那是教他们欺诈,不是教子的好办法。”把猪宰了给曾元吃。(见《韩非子》)
可见,这两口子平时就“合不来”,曾子看不惯,找个借口撵走,眼不见心不烦。
至圣、亚圣、宗圣,婚姻生活都不太美满。(“复圣”颜渊,单身一族)这说明什么呢?一、妇女们知识涵养有待增强;二、别拿老眼光看人,人家可是名人;三、做女人难,做名人的女人,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