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涛
针对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不足、与现代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嘉祥县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以电商助农为突破口,通过精准布局、直播赋能、长效运营“三步棋”,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的燃眉之急,为农户增收致富注入新动能。
精准布局 奏响帮扶主旋律
“直播不是‘赶时髦’,必须把前期功课做扎实,才能让农产品真正走出去、卖得好。”市派嘉祥县工作队牵头负责人来佑铭介绍,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嘉祥县启动了为期半年的第一书记销售助农专项计划。
在顶层设计上,嘉祥县成立工作专班,构建起“县级统筹、部门联动、镇村落实”的三级工作架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梳理全县农业资源禀赋,最终确定“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的选品思路,筛选出富硒大米、白莲藕、赵山岭粉条等30余种特色农产品,建立起动态更新的“县域优质农产品名录”。
行动伊始,嘉祥县从三级驻村队伍中选拔出10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熟悉乡情民意的干部,组建起一支专业化、接地气的电商公益直播团队,为持续开展电商助农储备了核心力量。
“想让直播有效果,关键要把好‘选品、内容、互动’这三关。”嘉祥县融媒体中心电商直播平台讲师孙灵芝向第一书记传授直播带货技巧。
针对第一书记普遍存在的“技术恐慌”,嘉祥县启动“新农人主播培育计划”,先后举办驻村第一书记电商公益助农专题培训5场,内容涵盖直播话术设计、产品展示技巧、粉丝互动管理等实用内容。
直播赋能 铺就增收金赛道
“大家看,咱们这莲藕,刚从荷塘里挖出来的,生吃清脆甘甜,凉拌特别爽口。”在仲山镇万亩莲藕种植基地,第一书记汪兵站在莲叶层层叠叠的藕池边,一边现场采摘试吃,一边向镜头前的网友讲述种植故事。这种“田间地头即直播间”的场景,已成为嘉祥县第一书记直播的常态。
为提升直播吸引力,嘉祥县采用“书记主播+生产实播+农户出镜”的直播模式,既有第一书记专业讲解产品特点,也有产品制作过程、农户劳作等场景,还有农户现身分享种植经验,用真实故事打动消费者,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购买欲。
“我们采用‘周末不停播、假期继续播’的工作模式,持续积累粉丝、增加直播热度。”省派嘉祥县工作队许东说,“国庆节期间,仲山镇赵山岭粉条专场直播销量达3万斤,富硒大米、白莲藕等产品订单量环比增长近3倍。”
截至目前,嘉祥县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累计开展直播40余场,观看人次超30万,直接销售货物近7000件,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
长效运营 传递助农接力棒
“直播带货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让‘一时红’变成‘长久火’。”为避免直播热度退去后农产品销售回归老路,嘉祥县从品牌、人才、产业三个维度构建长效保障体系。
在品牌建设上,嘉祥县推出“祥城嘉品”县域公用品牌,通过精准内容策划、特色产品推介和持续引流,不断提升“祥城嘉品”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连接嘉祥乡村与广阔市场的稳定桥梁。
人才是电商发展的关键。嘉祥县创新实施“驻村书记带动、支部书记联动”和“以播代训、结对帮带”的培育机制,在省市县第一书记传帮带的同时,积极吸纳嘉祥街道孔庄小区党支部书记满心亮、金屯镇贺李胡村党支部书记贺宪斗等一批熟悉本地情况、富有开拓精神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加入直播队伍,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能战斗的本土电商人才体系。
产业升级是长效发展的核心支撑。嘉祥县充分发挥电商大数据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以市场消费需求倒逼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和精细化。一方面,引导农户和合作社依托“硒望嘉祥”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目前已形成5大类30余种产品的富硒产业格局,提升了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嘉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农产品+文化”创意融合,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的汉画像石文化元素融入赵山岭粉条等产品的包装设计,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产业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卖文化”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