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高爽 张玉革)近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成功为一名“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实施肩关节镜InSpace可吸收球囊植入术,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显著缓解。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本区域内巨大肩袖损伤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本地及周边地区同类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精准的治疗新选择。
据悉,患者为67岁女性,因右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年,近半年加重,无法完成梳头、穿衣等日常动作,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此前保守治疗无效,经核磁共振确诊为“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撕裂范围超过5厘米且伴肌腱退变、脂肪浸润,无法用传统肩袖缝合术修复。由于传统开放手术恢复周期长、风险高,采用反式肩关节置换术费用高且并发症风险大,因此传统治疗方案并非最优选择。
面对患者的治疗困境,在该科张元民教授的指导下,王国栋教授团队结合患者年龄、身体基础状况、肩袖损伤程度及功能需求,反复论证传统手术与新兴微创技术的可行性,最终将目光锁定在InSpace可吸收球囊植入术这一国际前沿技术上。该技术仅需建立2-3个5毫米左右的微创切口,将可吸收球囊精准植入肩峰下间隙,球囊充盈后可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形成稳定的“生物缓冲垫”,既能模拟正常肩袖的力学功能,减少肱骨头与肩峰的摩擦撞击,限制肱骨头上移,又能为肩关节创造平稳的滑动环境,从根源上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球囊可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降解过程中还能刺激肩周组织修复再生,适合高龄、基础疾病多的患者。
在麻醉科、手术室护理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王国栋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开展操作,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半小时,术中出血量不足10ml,远低于传统开放手术。“做完手术后,感觉肩膀轻松多了,不像之前那样一动就疼!”患者在术后次日接受康复评估时表示。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护理、康复团队的密切合作下,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此次InSpace可吸收球囊技术的成功开展,是该院在“复杂关节损伤微创治疗”领域的又一突破,标志着该院在肩关节疾病诊疗领域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团队将进一步推广InSpace球囊技术的临床应用,让更多肩袖损伤患者无需远行,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