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第01版:

越峰茶香飘千里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

通讯员 张颖

清晨五点,邹城市城前镇越峰山间雾气氤氲,灵泉茶业的炒茶车间里已亮起灯光。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瑞元捧起新采的茶青,在热锅前站定,双手如抚琴般翻动鲜叶,翠绿的茶青在高温中逐渐释放出沁人香气。

“30年,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他掌心泛着常年炒茶留下的薄茧,“茶叶是有生命的,杀青的火候、揉捻的力度,差一点都不行。”

从“卖不上价”到“一斤能卖600元”,徐瑞元见证了马兰山村茶产业的蝶变。作为土生土长的城前镇石门村人,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炒茶技艺,30年深耕不辍,炒制的黄茶、红茶连续两年斩获全国斗茶大赛金奖。如今,他的炒茶手艺不仅是个人的“饭碗”,更成了村里茶产业的“金字招牌”——依托这门非遗技艺,马兰山村的“灵泉青”茶叶打响了知名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底气。

马兰山村的茶产业能站稳脚跟,靠的不只是匠心,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在越峰山下,1500亩茶园层层叠翠,土壤为偏酸性轻质棕壤,富含矿物质;灵泉山泉水清澈甘甜,为茶树提供了优质灌溉水源。凭借这份“天然优势”,村里的茶叶不仅获得有机认证,更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科技解决标准化,手艺守住茶叶魂。”马兰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公方华的这句话,道出了村里茶产业发展的秘诀。如今的灵泉茶业,既有温棚设施保障产量,又有省农科院良种支撑品质,加工分拣车间里的现代化设备与徐瑞元的传统炒茶锅相得益彰,形成了“传统+现代”的产业发展模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马兰山村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联动机制,让茶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目前,该模式已带动周边22个村实现分红,130户农户户均增收超5000元,吸引410人返乡就业。与此同时,茶产业还激活了乡村旅游,游客既能欣赏越峰山美景,又能体验采茶、制茶乐趣。2024年片区旅游收入达9600余万元。

眼下,马兰山村2025年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正稳步推进,10亩良种示范园、300亩茶园设施改造加速落地,将进一步提升茶园生产效率与茶叶品质。凭借在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中的突出表现,马兰山村被评为济宁乡村振兴示范区,成为北方茶区的标杆。

夕阳西下,炒茶车间的香气仍在山间飘荡。徐瑞元看着锅中翻滚的茶叶,眼中满是期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越峰山的茶香飘得更远。”而在这缕茶香中,马兰山村正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10-23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4119.html 1 越峰茶香飘千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