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孙翀 张艳 孙志颖)今年以来,济宁经开区锚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核心目标,通过搭建精准对接平台、深化服务机制创新、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等举措,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精准筛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济宁农商行等16家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结合企业行业属性、规模特点及融资需求,分领域、多批次精心组织召开政金企对接活动12场,有效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面对面”洽谈。牵头金融机构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地走访调研80余次,精准把脉企业经营状况、资金缺口及发展规划,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系统梳理重点项目及企业融资需求清单,主动向金融机构推介宣导,积极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切实提升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水平。
深化服务机制创新,破解民营企业融资痛点。经开区立足赋能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以“金融服务进万企”“民营企业金融直连服务”“三应三尽”“应企恳谈日”等专项工作为抓手,持续深化金融服务机制改革,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融资解决方案,精准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
为确保融资需求“早发现、早对接、早落地”,经开区打破部门壁垒,金融和国资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创新创业中心、投资促进局等部门构建信息共享网络,实时归集项目融资线索与企业经营动态,建立“需求收集—分类梳理—精准推送—跟踪反馈”的闭环服务流程。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民营企业的行业特性、发展阶段,金融机构推出个性化信贷产品与服务方案,显著提升融资可得性、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缩短融资周期。今年以来,已推动金融机构为超过3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近4亿元信贷支持。
经开区将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作为金融改革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分层培育,全力支持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针对区内两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组建专项服务队,深化与企业和合作券商的协同联动,通过常态化走访与专题研判,围绕企业股改过程中的财务规范、业务整合、内控机制完善等关键问题,提供“一对一”的全程伴随服务,协助企业优化股权架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助力企业上市扫清障碍、夯实治理根基。重点服务辖区内新三板挂牌企业,目前该企业已顺利完成首轮定向融资,运营质态稳健向好,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