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娜
八百年的风,也没吹散梁山那股实在的烟火气。
那是老汤熬出的醇厚,是炭火余温里的热烈,更是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在梁山县杏花村大酒店的后厨,一口老灶腾起的蒸汽里,飘着的不只是饭菜香,更是一部活态的《水浒传》。
这里的每一道“水浒菜”,都不是简单的复刻。那是匠人用舌尖上的技艺,从历史深处打捞起的一段段英雄往事,正等着食客们一筷子下去,就与千年前的江湖豪情撞个满怀。
水浒菜,它不像江南菜那样婉约,也不似宫廷菜那般精致,它粗粝、豪放,甚至带着几分草莽,大大咧咧地、热气腾腾地堆在粗陶海碗里,向你宣告着一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一道武松卤牛肉,端上桌时,那牛肉色泽酱红,香气扑鼻。切开来,纹理清晰,吃起来软烂入味,却又不失嚼劲。这味道,哪是普通的卤牛肉?分明是景阳冈上那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孤勇与豪情,一口下去,便觉浑身是胆。
一道孙二娘煎包,相传为当年梁山泊“母夜叉”孙二娘在十字坡开店时,常用这种煎包接待南来北往的客官。这煎包端上桌,只见外皮金黄焦脆,底部还带着点焦香,咬一口下去,汁水四溢。吃的哪是包子?分明是十字坡客栈里那种“来的都是客,相逢便有缘”的江湖豪气,让人仿佛能看到孙二娘爽朗的笑容。
“武大郎炊饼好汉肉”,则最见梁山的本色。金黄的炊饼外酥里软,夹上肥而不腻的黑猪肉,一口下去,饼的麦香与肉的咸香交织,简单却极具冲击力。当年武大郎在阳谷县街头叫卖炊饼,而梁山好汉们则在聚义厅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道菜竟巧妙地将市井烟火与英雄气概拧在了一起。好汉肉的腌制要历经盐搓、晾晒、清蒸,每一步都藏着鲁西百姓的生活智慧;而炊饼的暄软,又让人想起武大郎憨厚的笑容。一饼夹肉,既是江湖的粗犷,也是人间的温情。
最妙的是“智取生辰纲”,简直是把故事端上了桌。金黄的豆腐箱像极了押运生辰纲的木箱,里面装满了桂鱼仁、河虾仁等“宝贝”,旁边点缀的小独轮车,瞬间将人拉回黄泥岗上那个惊心动魄的夏日。晁天王、吴用的智谋,白胜的药酒,在这道菜的荤素搭配里悄然浮现。豆腐的软嫩裹着河鲜的鲜美,咸鲜可口间,竟品出了“劫富济贫”的侠义滋味。这哪里是菜?分明是一部微型的《水浒传》,让人在品味间,读懂了英雄们的肝胆与智慧。
这许多不同的滋味,一股脑儿倒进梁山泊这口大锅里,由着时光的文火慢慢地“咕嘟”着,熬着。熬去了棱角,熬出了性情,最后融成的,便是这一锅浑厚而豪放的浓香。那是一种共过生死、同享富贵的“义”的味道,是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人间至味。
这味道,是有声音的。这声音,从历史的深处传来,混着酒碗的碰撞声、豪迈的说笑声,一齐炖在了这一道道菜里。它让每一碟江湖味都有了故事,有了温度。这感觉,就像跨越时间,与好汉们同坐一桌,推杯换盏,共享这人间至味,这滚烫的江湖。
如今再尝这些水浒菜,才明白“入味”的从来不是调料,是岁月里的故事,是好汉们的赤诚。老汤里熬的是江湖,炭火里烤的是豪情,瓦罐里炖的是柔情,连灶膛里跳动的火苗,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我们早没了“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江湖,却依然贪恋这份实在的滋味——贪恋酱牛肉里的醇厚,贪恋炊饼夹肉里的实在,贪恋豆腐箱里的侠义。
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依然需要这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率性、豪情与侠义,向往简单的快乐,向往真诚的情义,向往赤诚坦荡的人生。舌尖上的水浒,每一道菜都在诉说着——江湖或许远去,但豪情从未消散,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温暖着我们的肠胃,也慰藉着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