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武旭 通讯员 张红卫 李守臣
从沿海到内陆、从山东到喀什、从济宁到英吉沙,此去万里、仍是故乡。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在英吉沙的城市与乡间,处处是济宁援疆的印记。
南疆风物与孔孟故里心手相连。近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英吉沙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0.1亿元,聚焦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润疆和交往交流交融,实施项目58个大项、193个子项,在推动对口援疆工作高质量开展中打造“济宁样板”,以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向鲁疆两地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交上一份优秀的援疆答卷。
产业兴疆 富民安居稳增长
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在英吉沙的戈壁荒滩中,来自天山南麓的冰川融水正成为“戈壁农业”的兴旺秘诀:233个现代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水肥一体、“被动式建筑”技术、“微循环”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实现节水90%、节省肥料50%的技术突破,把最缺水的戈壁滩变成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菜篮子”。
针对英吉沙县农业基础薄弱痛点,济宁援疆指挥部从人才、品种、产业链路等多方面展开实践探索。组建济宁市农业技术人才援疆工作站,先后选育引育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新品种20余个,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从业人员1.5万余人次。推广林下种植高辣辣椒7万多亩,发展农业蔬菜合作社1000余家,带动英吉沙县新建温室500座、拱棚1.12万座,辐射全县4万座拱棚的种植和产品销售。结合“大仓东移”市场援疆工程,带动销售英吉沙农产品3000余吨,销售额累计4000余万元。连续两年举办“喀什鲜花节”,玫瑰、生姜、辣椒、草莓、香芋南瓜等实现“首次种植”“首次出口”“首建海外仓”等新突破。
戈壁滩上,花香沁人、果香阵阵;厂区车间,银针穿梭、纱线交错。济宁援疆指挥部坚持以增加就业和集聚人口为导向、不断夯实就业承载平台,投入6900万元提升传统产业园区承载力,构建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打造南疆最大的“牛仔”特色产业集群,专项投入1380万元完善污水处理、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引进蓝遍天、精忠纺织等80家企业,形成从棉花种植到成衣制造的全链条式“牛仔”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聚—人口聚集—城镇发展”良性循环。2024年,英吉沙县牛仔产业园生产牛仔裤360万条、带动就业2000人、产值突破1亿元。
创新协同县招商机构开展精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举办项目签约活动12次,签约项目60个,进一步完善了英吉沙的产业体系。目前,英吉沙县在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累计带动就业人口1.2万余人。
民生暖疆 幸福指数节节高
阵阵中草药香扑鼻而来,在乔勒潘乡卫生院,由张洪真领衔的中医药团队凭借精湛的诊疗手段,让这座乡镇卫生院的门诊量提高4倍以上,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南疆喜来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张洪真作为山东省援疆系统唯一基层干部人才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聚焦民生关切,自2023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提升突破。今年5月份投用的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瞄准“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定位,占地面积156亩、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000张,是“十四五”山东援疆期间建设的单体最大、投资最多的重大民生项目。精准助推医疗学科建设,先后开展10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当地技术空白20余项,惠民医疗行动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为当地诊疗患者逾16万人次,实施手术2.6万余台。重点打造中医药品牌,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个,改造乡镇卫生院中医科14个,一批技术精湛、特色鲜明的“基层名医”脱颖而出。
着力推进教育领域软硬件建设同步提质,开展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组团式”帮扶。新建改建扩建14所中小学和国风幼儿园,增加学位4400余个。完成30所学校“希望澡堂”改造,实现城乡寄宿制学校浴室全覆盖,惠及学生5万名。以“教研联盟”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025年高考上线率达25%,其中援疆重点支持的实验中学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326人,上线率76.88%,比2024年提高24.5个百分点、比2023年提高一倍。
大力支持就业援疆,促进职业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施英吉沙县技工学校教研能力提升工程,全面畅通济英两地师资交流通道,在充分调研当地就业需求的基础上,面向产业实际与未来发展,引入“梁山好焊”“阳光大姐”等知名就业品牌,开设电工、电焊等10余个技能课程,直接带动1200余名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建设1.2万平方米综合实训楼,改造3个实训车间、2个实训基地和8栋培训公寓,新建智能温室和标本馆各1座,实习实训场地总面积达5.9万平方米,助力英吉沙县技工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高级技工学校升格验收。
文化润疆 文旅融合亮点多
从儒家文化发源地到南疆最大的国学综合体,传承千年的儒学是济英两地共同追溯的文化根脉,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依托。
充分发挥济宁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历史与文化优势,济宁援疆指挥部深入开展文化“五进”和“国学浸润”项目,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浸润度和滋养度。将英吉沙县国学书院、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一院三馆”国学阵地打造成为南疆地区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沉浸式国学教育培训基地。在全县中小学举办“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经典诵读大赛,组织“中医药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多层次开展国学教育“五进”活动,培训各族干部群众5.2万余人次,实现全县197个村(社区)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全覆盖。
土陶村里,非遗工坊与创意烧制相对守望,传统技艺与现代意向完美融合,来自南疆的天然色彩正通过直连村庄的快递站点发往全国各地;小刀产业园内,炉火翻腾、砂轮飞转,千锤万击的精工匠心,造就“英吉沙小刀”精妙绝伦的花纹与吹毛可断的锋利。一“文”一“武”两大传统技艺,造就英吉沙的文化名片,也潜藏着非遗文旅融合发展、富民兴业的巨大潜能。济宁援疆指挥部加快以芒辛镇为重点的非遗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进度,打造形成链接起达瓦孜表演、刀王故居、土陶展馆、模戳印花布工作室、南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的全域旅游重点线路。
实施土陶村整体提升工程,形成“村、人、景、艺”有机融合的综合文旅体验。打造集游客服务、工艺展示、商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刀王故居”项目,提升“小刀”主题文旅承载能力。建起小刀产业园,聚集起200多位工匠入园,在引导小刀技艺从“个人作坊”走向“园区运作”的同时,通过联合研发、品牌授权等方式开发餐刀、厨刀等更加日常化与大众化的产品序列,探索建立“英吉沙小刀”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扩宽英吉沙小刀技艺的市场适用度,助力更多具有小刀工艺印记的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英吉沙县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旅游收入14.31亿元,同比增长88.97%;小刀产业带动就业1100人,年产值1.8亿元。
人才护疆 携手共进有活力
2025年新学期伊始,来自济宁学院的10名支教大学生给济英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他们承担着4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活跃在20多个班级的课堂上,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研讨、组织校园竞赛,成为学生眼里的“大朋友”。
一段万里奔赴、师生情深的故事背后,是济宁援疆指挥部深入开展互访互进、科学搭建“立体组团”人才队伍的缩影。
济宁援疆指挥部依托济宁援疆英吉沙柔性人才工作站,新组建各类“组团”41个,累计选派1100余名干部人才和支教大学生到疆工作,动态组织骨干力量200余人次下沉乡镇,组织教育、医疗援疆人才与当地230余人建立师徒结对关系,举办各类专题培训83场次,培训240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与文化融合。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结亲69户,实现了中组部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与少数民族家庭结亲全覆盖。深入实施“鲁疆石榴籽”工程,走访慰问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模范360余人次。
建设民族团结一条街、北湖绿水湾等民族团结示范区,突出展现中华文化特征,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成立8支援疆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送医下乡”“送学下乡”“送技下乡”等活动185次,惠及群众1.3万余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6600余名。
队伍管理工作连续两年获得省指挥部考核单项奖,分别被评为“干部人才管理先进集体”和“干事创业好团队”,累计260余人次获得省指挥部“先进个人”“年度工作贡献奖”“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展现了济宁援疆铁军的良好形象。
下一步,济宁援疆指挥部将深入学习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和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弘扬援疆精神,激励更多援疆干部人才扎根基层、施展才华,以更加精准的举措、务实的作风,推动援疆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贡献更多济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