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9日
第03版:

济宁市推行公费医学生“导师制”以机制创新筑牢基层人才培养根基

■通讯员 杨翠萍 丁孝武

济宁市卫生健康委创新推出公费医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一对一”精准带教,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锻造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人才队伍。目前,已组织91名应往届公费医学生签订培养协议,公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与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相关经验做法被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推广。

精准定位,靶向破解培养痛点

针对公费医学生适应基层慢、提升技能缓以及流失率高等问题,立足职业群体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一年成骨干”为目标,将培养对象明确为定向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新入职公费医学生,通过1年系统培养,帮助其适应基层环境、提升职业认同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快速成长为基层医疗服务“生力军”。

严选导师,构建“传帮带”硬核梯队

明确导师需具备“十年基层经验+中级以上职称+良好群众基础”三重资质,优先从业务科室骨干、中层干部中选拔,要求既懂临床诊疗,又熟悉基层管理,能同时提供专业指导与生活关怀,保证了带教质量。通过个人申报、单位审核、卫健部门备案的流程,为每名学生“一对一”匹配导师,形成“骨干带新人”的精准培养格局。

闭环管理,压实全流程培养责任

培养过程实行“计划—协议—考核—反馈”闭环机制,导师需制定包含专业能力提升、转科轮训、医德教育等内容的个性化计划,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导师“手把手”带教病例分析、医患沟通、公共卫生服务等临床实践技能,定期谈心谈话、带领参加集体活动,帮助解决生活工作困难,强化归属感认同感;乡镇卫生院每月抽查进度,县级卫健部门负责期满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档,作为导师评先树优、职称评聘重要参考。优秀导师比例不超过20%,不合格者取消资格并重新匹配导师,倒逼责任落实。

下一步,济宁市将加强跟踪问效,持续优化导师激励机制,扩大“优秀导师”示范效应,推动公费医学生培养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10-0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3238.html 1 济宁市推行公费医学生“导师制”以机制创新筑牢基层人才培养根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