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
第04版:

躬耕教坛 经开有我

9月15日上午,济宁经开区“敬师重教,崇德尚礼”敬师礼暨开笔礼活动在修文外国语学校南广场隆重举行。■通讯员 李佳隆 摄

金秋九月,师恩如光。济宁经开区以“躬耕教坛、经开有我”为主题,推出教育发展专题报道,全面展示该区在弘扬尊师文化、推动教育创新、优化服务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新举措与新成效。从“书法进校园”的文化浸润到庄严温馨的“敬师礼”,从教学数字化的深入应用到“教育入学一件事”的便民实践,从“四有好老师”的选树表彰到高质量教研体系的持续构建——经开教育正以扎实的行动回应时代召唤,以奋进之姿书写育人新篇章。本期专版聚焦济宁经开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躬耕教坛的教育工作者。

全力培植“四有”好老师 展现教育新风貌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夏倩倩)近年来,济宁市教育局经开区分局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经开区教育分局组织全区各学校定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等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让教师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育人责任感。同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组织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并将师德表现纳入年度考核。

注重品德修养,涵养高尚道德情操。每学期举办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模范教师授课,提升教师道德素养。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文化活动开展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学校设置师德师风宣传栏,展示优秀教师风采。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各学校成立师德师风监督小组,设立举报信箱和电话,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 “零容忍”。

提升专业素养,练就扎实学识本领。经开区教育分局制定教师培训三年规划,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内容涵盖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等。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拓宽视野。

加强人文关怀,弘扬仁爱之心教育。各学校引导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教师们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

经过不懈努力,经开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四有”好老师,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为经开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信息化赋能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张海涛 张凯)2021年以来,济宁市教育局经开区分局电教装备科锚定“以信息化赋能教育均衡”核心目标,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技术与教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等举措,持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界限,惠及每一名师生。

织密数字基建网络,筑牢均衡发展“硬支撑”。为打破城乡教育“数字鸿沟”,经开区2023年投入50余万元完成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覆盖率达100%。2024年持续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当年10月专项核查显示,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得分均超90分,硬件基础实现城乡“齐步走”。学前教育领域同样按下信息化“加速键”。2024年指导幼儿园完成网络接入与平台应用培训,联合联通公司推进教育网接入,排名全市前列;2025年一季度全面落实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网接入要求,让乡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通过屏幕接触多元知识,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从学前到中小学”全学段覆盖。

深化技术教学融合,激活均衡发展“软实力”。在教师能力提升上,经开区构建“培训+赛事”双驱动模式:2024年组织全区教师完成数字素养提升线上研修并全员达标,开展信息化专题培训12场次覆盖500余人次,市级赛事获奖人数同比提升30%;2025年一季度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教研线上研修,参训率100%。实验教学领域,2023年评选出36节优质课,推荐12位教师参加市级比赛,获5个一等奖。在学生素养培育层面,以赛事为纽带促进城乡孩子“同台竞技”。2024年济宁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乡镇学校斩获一等奖2名;市第六届中小学创客节上,农村学生作品占获奖总数的40%,区教育分局获评“优秀组织奖”。2025年科创教育成果评选中,7个案例获奖,数量居全市第一,其中5个来自乡镇学校,科创教育正成为城乡学生共同的“成长翅膀”。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打通均衡发展“肠梗阻”。在硬件补齐上,该区聚焦乡镇学校短板,2023年在疃里镇天庙小学、杨李小学建设科学实验室,在高级中学建设综合创新型实验室,30所学校心理辅导室设备提前配齐;2025年计划重点支持农村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让乡村孩子拥有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实践平台。在资源共享上,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打破壁垒。线上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2024年有64件教育信息化作品获市级奖项,其中乡镇学校占比35%;线下建立“城乡互助”机制,组织城区教师送课下乡18场次,带动乡镇学校课件质量提升40%。2025年推进的“三个课堂”全覆盖工程,将进一步实现“专递课堂送教下乡、名师课堂资源共享、名校网络课堂辐射带动”,从根本上破解优质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书法进校园 让抗战精神在笔墨间代代相传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胡征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济宁经开区在疃里镇东五村小学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活动通过观看抗战纪录片、欣赏抗战主题书法作品、现场书法创作等环节,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心灵深处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活动中,纪录片画面将孩子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志愿者深情讲解抗战英雄事迹,从杨靖宇孤身奋战到赵一曼宁死不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孩子们眼中闪烁崇敬之光,陷入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墨香弥漫的教室中,“五老”志愿者王春高老师展示了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聚焦“落后就要挨打”“弘扬抗战精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主题,以遒劲笔锋传递历史警示。王老师通过生动讲解,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感悟民族气节,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报国之志,让红色基因在墨香传承中深植心田。

此次活动成功将书法艺术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学生们既接受了艺术熏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着红色血脉。这种生动直观的教育形式,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让爱国情怀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生长、枝繁叶茂。

“三强三化三提升” 助推少先队工作提质增效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王瑞)济宁经开区教育系统聚焦少先队工作重点领域,不断强化少先队组织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从组织、阵地、思想三个维度精准发力,创新实施“三强三化三提升”行动,推动少先队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组织建设,推进队伍专业化,提升少先队工作“引领力”。强化组织保障。济宁经开区义务段各中小学吸纳学校领导班子、学科教师、家长代表及社会爱心人士组建学校少工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少先队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调动和整合,为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构建队伍体系。济宁经开区不断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总辅导员+大中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的工作队伍体系。实施中队辅导员上岗宣誓仪式,增强中队辅导员岗位责任意识。加强辅导员培训,不断提高进行少先队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年累计培训4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与履职水平。

强阵地建设,推进阵地多元化,提升少先队工作“承载力”。激活校园文化阵地。学校大队部不断升级打造队室、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传统阵地,统筹相关专用教室、图书室及校内其他特色实践活动场所拓宽活动阵地范围,增设了“红领巾科创角”“红色文化长廊”等特色区域。抓实课堂主阵地。聚焦“思政+实践”,深耕红色思政内容,将红色故事、英雄事迹、队史知识融入课堂,开发《红领巾学党史》《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故事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引导队员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创新“互动+体验”,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以队员为中心设计多元课堂形式,推行“情景化教学”,通过编排红色情景剧等形式,让队员从“听众”变“主角”,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知。

强思想引领,促进活动开展多样化,提升少先队工作“感染力”。打造主题活动品牌。依托马集镇鲁寨民俗博物馆,开展“乡土乡情”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人翁意识。结合“六一”“国庆”“建队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主题队日活动,通过朗诵、合唱、情景剧等形式,增强队员的家国情怀。厚植传统文化素养。开设“国学小课堂”“非遗文化课”“妙笔写经典 墨香溢校园”,讲解端午包粽、中秋赏月、剪纸刺绣、书法绘画等文化知识,让队员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筑牢文化认知根基。依托春节组织“写春联、送福字”,清明开展“缅怀先烈、传承英烈精神”祭扫活动,重阳举办“敬老爱老”志愿服务,让队员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践行传统美德。开展“戏曲进校园、国粹润童心”活动,提高学生的戏曲艺术修养。开展“读佳作、颂经典”修品行、塑人格、促学习活动。

经开区教育系统将持续深化“三强三化三提升”行动,不断探索少先队工作新路径、新方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以高质量教研书写区域教育发展新答卷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高拥军)近年来,济宁市教育局经开区分局教研中心坚守“研究、指导、服务、引领”初心,以“让每个孩子享有优质教育”为目标,深耕教研、创新形式、搭建平台,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课堂“主阵地”,让教研扎根一线。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每周2天深入学校随堂听课,聚焦“课堂效率”“学生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形成“听课—反馈—改进—复听”闭环指导,2025年上半年累计推门听课超200节,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解决教学痛点30余项。针对“新课标落地”等共性问题,组织学校每月开展主题教研,2024年11月,以市教科院初中教学视导为契机,4所中学围绕“大单元教学实践”开展“同课异构+研课议课+专家点评”活动,200 多名教师参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教学案例,破解新课标落地难题。

搭建教师成长“大平台”,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研中心每年秋季启动“青蓝工程”,安排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导师,与新入职教师签订帮扶协议,明确8项任务。2024年全区86对师徒结对,通过“每周一研讨、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考核”,新教师100%实现“半年适应、一年胜任”,12人获区级教学比赛奖项。依托 4个市级“三名”工作室,开展示范课、讲座、课题攻关等活动,去年70名工作室成员入选全市“教坛新秀”培养人选。每学年举办“经开好课堂”教学比赛,设优质课、说课、青教赛三个赛道,2024年青教赛中,300余名教师参赛,推荐的15名选手在市级比赛中斩获佳绩,2人获特等奖并晋级省级比赛,分获省二等奖和优秀奖,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优”。

锚定质量“坐标系”,让教育温暖民心。教研的最终目标是惠及学生,教研中心坚持“以生为本”,将教研成果与学生发展、家长需求结合。建立“过程性监测+终结性评价”的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每学期开展区级监测,不仅关注分数,更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学业质量报告”,为学校、年级指出优势与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建议,避免盲目教学。

2025-09-2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2993.html 1 躬耕教坛 经开有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