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不仅不抢粮食而且还给村民们粮食吃,吃了菜园里的菜都留下银元。“我当时就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共产党八路军纪律严明、亲民爱民的作风给青年袁树芳留下深刻印象,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追寻他们的脚步去干一番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袁树芳积极参与村里战后重建工作,凭着自己的文化水平成为了村里的干部,负责村里的文书、会计工作。“那时候虽然吃的不好但是能吃饱,党没让我们这群苦哈哈继续饿肚子,一切都有奔头了。”老人笑着说。由于他干不了体力活,组织就安排他在村里记公分,为了回报组织的信任,保护好村里的集体财产,老人索性吃住都在村委里,这一干就是47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担任会计期间,袁树芳公平做事,公正做人,上任的时候一无所有,离任时亦是两袖清风。
“被迫”成了低保户
时间匆匆来到1997年,时年68岁的袁树芳在村委退了休。由于老人没有孩子养老,自己又干不了农活,生活一度陷入了窘迫,还住在60年代的土坯房内,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可是老人却很知足。
“有口吃的,有房住着,有啥不满意。”每当有人劝他去找找政府申请补助的时候,老人总是很生气。他不着急,可急坏了村两委和全村人。“去了袁大爷家很多次,要给他办低保,他就是死活不同意。”村干部代秀菊谈起当时的场景一脸的无奈。
“他这种情况必须办!”看着老人日益窘迫的生活,村支书张志成再也坐不住了。一连半个月,张志成天天坐在袁树芳老人家跟他软磨硬泡,在他的努力下老人终于松了口,办了低保成为了精准扶贫户。
如今,老人不仅享受低保政策,同时还有街道的各种项目分红,一年的收入能达到7000余元,在2018年街道还帮助老人进行了危房改造,住上了两间宽敞的新房,真正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
如今的老人每日在家写字画画,享受着晚年的幸福时光。“实实在在地说,我这条命都是共产党给的。只有共产党啥时候都忘不了咱老百姓,咱们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谈到这70多年的感受,老人发自内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