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5日
首页
第01版:

“跟着党走准没错”

——90岁老党员袁树芳的这些年

■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殷壮

为重拾往日记忆,聆听历史声音,汶上县汶上街道开展了“追忆70年”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历史亲历者和老物件等方式,回看70年的沧桑变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近日,记者来到汶上街道渠庄户村90岁老党员袁树芳家中,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

一斗高粱拆了鹊桥

“袁大爷有个绰号叫‘二瞎’,这可不是骂人的话,这是大家对他深感可惜。”渠庄户村支部书记张志成解释,原来袁老小时候还接受过教育,写了一手好字,村里的婚丧嫁娶、对联家书都是老人一手包办。但是老人小时候伤了左腿留下了终身残疾,大家感慨他这一身才华白瞎了,所以有了一个“二瞎”的绰号。

袁老说,在小时候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在七岁的时候还被送到了新式小学接受了现代教育。可是这一切随着日本鬼子的入侵变成了泡影,“加租子”“抓壮丁”接踵而来,一时间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背井离乡。为了生计,11岁的袁树芳不得不外出谋生,由于自身残疾干不了重活,只能给别人家养牛放羊,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到了结婚的年纪,更是因为拿不起一斗高粱告吹了一门亲事。

“日子过完一天算一天,不敢去想第二天干什么,因为不知道有没有第二天。”据老人回忆,在那个年代,没人会管穷人的死活,自己侥幸没饿死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赐。柳暗花明又一村,八年暗无天日的日子,随着老人的一次经历终于迎来了转机。

“我要成为八路军那样的人”

“你知道吗,那时候看见了共产党八路军就像看见了太阳,不抓壮丁,不抢粮食,用啥都给钱,那就是咱们老百姓的军队。”讲到初见八路军的场景,老人浑浊的眼里就像放了光一样。

袁老回忆,当年解放汶上县城的时候,老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八路军。当时战争将至,村民们为了躲避战火纷纷逃离了家乡,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又得养牛就被留在了村里。“我这条腿出去留下都一样,索性也不跑了。”于是老人便留在了家里,可是八路军的到来让老人一下看到了希望。驻扎在渠庄户村的八路军不仅没有像其他军队一样,反而吃住都在大街上、门洞里,不仅不抢粮食而且还给村民们粮食吃,吃了菜园里的菜都留下银元。“我当时就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共产党八路军纪律严明、亲民爱民的作风给青年袁树芳留下深刻印象,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追寻他们的脚步去干一番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袁树芳积极参与村里战后重建工作,凭着自己的文化水平成为了村里的干部,负责村里的文书、会计工作。“那时候虽然吃的不好但是能吃饱,党没让我们这群苦哈哈继续饿肚子,一切都有奔头了。”老人笑着说。由于他干不了体力活,组织就安排他在村里记公分,为了回报组织的信任,保护好村里的集体财产,老人索性吃住都在村委里,这一干就是47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担任会计期间,袁树芳公平做事,公正做人,上任的时候一无所有,离任时亦是两袖清风。

“被迫”成了低保户

时间匆匆来到1997年,时年68岁的袁树芳在村委退了休。由于老人没有孩子养老,自己又干不了农活,生活一度陷入了窘迫,还住在60年代的土坯房内,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可是老人却很知足。

“有口吃的,有房住着,有啥不满意。”每当有人劝他去找找政府申请补助的时候,老人总是很生气。他不着急,可急坏了村两委和全村人。“去了袁大爷家很多次,要给他办低保,他就是死活不同意。”村干部代秀菊谈起当时的场景一脸的无奈。

“他这种情况必须办!”看着老人日益窘迫的生活,村支书张志成再也坐不住了。一连半个月,张志成天天坐在袁树芳老人家跟他软磨硬泡,在他的努力下老人终于松了口,办了低保成为了精准扶贫户。

如今,老人不仅享受低保政策,同时还有街道的各种项目分红,一年的收入能达到7000余元,在2018年街道还帮助老人进行了危房改造,住上了两间宽敞的新房,真正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

如今的老人每日在家写字画画,享受着晚年的幸福时光。“实实在在地说,我这条命都是共产党给的。只有共产党啥时候都忘不了咱老百姓,咱们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谈到这70多年的感受,老人发自内心地说。

2019-07-15 ——90岁老党员袁树芳的这些年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284.html 1 “跟着党走准没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