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敬泽 段新朋
在中国农产品加工版图中,金乡县凭借大蒜产业的深度实践,走出了一条“小切口撬动大纵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常年种植大蒜60万亩、年产量达90万吨的农业县,金乡不仅创下全国70%大蒜交易量、单项农产品出口创汇第一的亮眼成绩,更以“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共享”的“三链融合”模式,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金乡方案”。
打破“原字号”困局
实现“蒜尽其用”
传统农产品多以未经加工的“原字号”形式输出,不仅附加值低,还易受市场供需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金乡大蒜产业通过加工环节的全面革新,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高价值端延伸,成功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制品”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从宏万年公司深耕黑蒜精深加工,开发多元化黑蒜产品,到鑫诺食品主动调整战略,实现“出口转内销”的市场布局转型,金乡始终将加工环节定位为产业链的“承上启下枢纽”,形成了闭环式发展逻辑。
金乡以订单农业模式引导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制定统一的种植标准与技术规范,从源头解决品质问题。通过与40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借助科研力量,推广科学种植方法,使得大蒜的品质得到显著提升,甲级蒜(直径6公分以上)占比从过去的60%提升至70%。
凭借黑蒜、大蒜素、蒜粉、蒜片等多元化加工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覆盖调味品、保健品、特医食品等多个领域,解决销路问题。目前,金乡培育具有自主进出口权企业900余家,大蒜产品出口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2%以上。
这种全链条思维,有效规避了传统农业“重生产、轻加工、弱市场”的困境,让“一头蒜”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借助“吃干榨净”的加工模式,鲜蒜不再是“一季收获、一季滞销”的季节性农产品,而是转化为“全年生产、全年销售”的畅销商品,彻底激活了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活力。
“科技+健康”双轮驱动
提升大蒜附加值
金乡深刻把握“大蒜不仅是调味品,更是健康品”的产业本质,以大健康产业为风口,通过科技赋能挖掘大蒜的潜在价值,推动产品从“低附加值原料”向“高附加值精深制品”转型。
通过重点攻关大蒜生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大力开发特医食品、保健品等高端产品,让大蒜的潜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与应用。金乡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农大打造院士工作站,成立中国大蒜研究院和大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建成国家级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3家、市级34家,拥有大蒜育种、栽培、播种收获机械、深加工等领域国际自主知识产权68项,牵头制定黑蒜产品国家标准,研制出大蒜素胶囊、发酵黑蒜等9大系列105种深加工产品。
这种“科技+健康”的双轮驱动,开拓出了全新的市场空间,使金乡大蒜从原料价值跃升精深制品高附加值,解决产业“效益好”的盈利问题。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为58家,营业收入达72.24亿元,同比增幅14.18%。
“四联机制”织密纽带
让农民共享产业红利
金乡大蒜产业的核心示范价值,在于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四联机制”确保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根本目标。
在生产环节,金乡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其中企业提供的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三统一”服务极具代表性,为农户解决了种植全流程的痛点。当前,优质蒜种发芽率高达95%,从源头保障大蒜品质,制定明确的有机肥用量标准,既保证大蒜绿色安全,又提升产品口感与营养。
同时,金乡不断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让农户不再为“种什么”发愁、为“怎么种”困惑、为“种得差”焦虑。通过标准化种植,农户优质蒜率从散户种植的60%大幅提升至85%,每亩增收1200元。
无论是企业的优质供种保障,还是合作社的二次分红机制,金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核心原则,带领农民盈利,不让产业红利只停留在企业账本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到农民口袋里。这种“产业兴农、利益惠农”的发展逻辑,既是大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根本。
小小蒜头,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大学问。金乡以“三链融合”证明,只要立足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切口,用工业化思维做深农产品加工,用共享理念联结农户,就能让“土特产”长出“大产业”,让“老农民”分享“新收益”,让“小县域”迸发“大活力”。
这不仅是金乡的成功实践,更是新时代县域特色产业振兴的“核心要义”,为更多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