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张珣 解爽
在任城区,从城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到乡村的党群服务站,总能看到“12338妇联维权服务中心”的醒目标识。这些扎根基层的站点,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三熟”优势,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婚姻家庭矛盾预防化解体系,让“有纠纷找‘暖大姐’”成为群众的共识。
纵向到底:
三级网络筑牢维权“主阵地”
“太感谢你们了!现在我们姐弟四人终于能和睦相处,共同尽孝了!”王大娘的子女们紧握法官的手,难掩内心的感激。这起发生在南苑街道的赡养继承纠纷,因“家产只给儿子”的老旧思想而起,姐弟间为赡养母亲的责任划分吵得不可开交,僵持不下的局面让王大娘终日以泪洗面。入驻社区综治中心的南苑街道妇联维权团队打破了僵局,创新启动“人大代表+法官”协同机制,法官“以案释法”,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出嫁女儿同样享有继承权,也同样负有赡养责任”的法律底线;人大代表则从家风建设的角度出发,唤起亲情共鸣。最终,在圆桌审判、多方协同等方式中,姐弟四人签下赡养协议,约定轮流照顾母亲、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以南苑街道为例,任城区构建起三级联动的服务网络。区级中心整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源,对复杂案件“把脉开方”;镇街站承接属地纠纷,联合综治、司法等部门开展联调;村社点则发挥“熟人优势”,将矛盾化解在巷陌之间。三级网络的无缝衔接,让12338不仅是一个求助热线,更成为遍布城乡的“维权哨所”,以点滴努力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与和谐,推动着平等与文明社会新风尚在基层落地生根。
横向到边:
多部门协同联动促和谐
在司法调解一线,仙营街道司法所的纪爱萍用耐心与专业为辖区妇女群众撑起一片天。去年,一对离婚三年的前配偶走进调解室,女方控诉,离婚后前夫持续骚扰纠缠。纪爱萍对男方展开多轮劝说,从道德层面剖析该行为对家庭的伤害,用法律知识明确骚扰行为的违法性,以谈心方式疏导其偏执情绪。经过6次调解,最后一次长达7小时的沟通让她嗓子几乎失声,终于让男方认清错误,承诺不再纠缠。
这就是全区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妇联主动牵头,与综治中心、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派出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婚姻家庭纠纷中的职责定位,定期邀请法官进驻社区工作室,通过“法官讲法+代表说理”的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专业法律服务;联合司法局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每年开展不少于800人的专题培训;联合公安、检察院开展矛盾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对家暴、校园欺凌等线索建立快速响应通道。
纵横互联:
“暖大姐”温情解纷护万家
“书香妹子啊,要不是你,这个家就散了!”村民陈姐紧握着王书香的手,泪水中满是感激。去年深秋,因丈夫外出应酬引发误会,陈姐情绪失控欲轻生。王书香闻讯后,连夜带着婚姻家庭志愿者上门,运用“情感共鸣五步法”:从回忆创业艰辛到畅想孩子未来,从分析沟通误区到重建信任机制。经过三天不间断的疏导,当丈夫拿出手机通话记录自证清白时,夫妻俩相拥而泣的场景,让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王书香所在的“暖心大姐巾帼志愿服务队”在任城区还有400支。1987名热心群众是她们的“千里眼”,70名家庭教育师是“引路人”,400名心理咨询师是“心灵医”,150名女性律师是“护航员”,500名法律明白人是“宣传员”,确保形成“一村(社区)一大姐”,实现了巾帼志愿服务全覆盖,通过建立调解员名册制度,定期考核资质,联合法院实现指导培训、委托调查、司法确认全流程管理;针对复杂案件,还会即时提供“一对一”专业支持,确保形成“一村(社区)一大姐”的服务网络。
“暖大姐”们正以“纵横互联”的姿态,将“情、理、法”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家庭。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守护万家灯火里的安稳与温暖,让“家和万事兴”的愿景,在每一次耐心调解、每一次真诚倾听中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