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 / 文 杨国庆 / 图
“晚上坐游船看灯光秀,还能在游船上吃船宴,这样的夜生活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9月13日晚,市民王先生带着家人体验运河夜游,手机里存满了璀璨灯影与古运河相映的照片,言语间满是自豪。
作为“运河之都”济宁的主城区,任城的血脉里流淌着千年运河的文脉基因。如今,这里以“焕新一条河、繁荣一座城”为理念,紧扣“运河之都”核心品牌,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遗产保护到功能再造,从业态升级到景点串联,系统性激活古运河沿线资源,让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河流,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让文物说话
千年文脉“活”起来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序厅,正中位置采用了仿古建筑和多媒体影像相结合的设计,上方横匾‘总督河道部院’为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所题写……”在河道总督署展示馆,讲解员正为游客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
漫步任城,历史的印记随处可见:东大寺的飞檐翘角诉说着过往的繁盛,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留存着运河治理的智慧,太白楼、浣笔泉延续着诗仙李白的文脉,“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复刻着老运河的市井烟火,南池景区承载着千年的人文情怀。7处历史文化景点星罗棋布,18家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其间,更有玉堂酱菜制作技艺、林家湾炖鱼、马大兴糕点、董氏古兵器制作技艺、剪纸、糁汤制作技艺等13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人手中薪火相传。
“光保护还不够,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任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宏志介绍,任城区不仅投入资金修缮文物古迹,更通过非遗展演、文化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市民游客“触摸”历史。
在玉堂酱园非遗体验区,市民张女士跟着传承人学习酱菜腌制,揉、拌、封坛,每一步都有讲究,“以前只知道玉堂酱菜好吃,亲手做过才明白,这老手艺里藏着的都是匠心。”
添时尚烟火
幸福场景“火”起来
傍晚7点,任城麷街的霓虹灯牌次第亮起,暖黄的灯光映着特色小店的橱窗,年轻人穿梭其间,或在文创店挑选饰品,或在奶茶店门前排队,不时举起手机记录热闹场景——作为山东省特色商业街,这里早已成为任城年轻时尚的新地标。
“我们以‘做活中古运河’为核心,按照‘点(文化遗产)线(水系)面(街区)’结合的模式,统筹沿线功能再造与业态升级,就是要打造‘年轻态、烟火气、时尚化’的消费场景,让年轻人爱上这座城。”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说。
运河边上的太白楼路商圈活力十足,运河城、银座购物中心、中央百货大楼等商业综合体持续升级,为市民带来“家门口”的新鲜消费体验。
运河沿线的特色街区更成了“打卡热地”。“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南岸街、竹竿巷等“三街六巷”的老风貌,夜游游船、运河船宴、花船演绎等项目一推出就圈粉无数,如今已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津多里、太东青年街区成了年轻人聚会的“根据地”,咖啡馆、潮玩店等一应俱全。“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新场景,让任城的夜晚满是烟火气与活力。
“每周都来运河记忆听音乐会、吃小吃,这里的热闹劲儿特别治愈。”家住附近的大学生李萌说,她还经常带外地同学来打卡,“想让他们看看,我们济宁的运河不只有历史,更有让人着迷的生活气。”
促文旅融合
发展高地“立”起来
9月7日,“长安三万里”虚拟现实电影项目在任城正式运营。市民戴上VR设备,瞬间“穿越”到盛唐的运河岸边,看李白仗剑行舟、吟诗作赋,沉浸式感受诗仙笔下的豪情,这是任城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尝试。
近年来,任城紧扣“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思路,让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承办全国皮划艇赛事、济宁马拉松,让运动与运河风光相遇;举办运河大集、节日狂欢购等1300余场活动,拉动消费超20亿元;开展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专家访谈等特色活动,让运河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重大文旅项目也在加速落地,为发展注入新动能:总投资2.24亿元的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正酣,未来将成为市民漫步健身、感受运河风光的好去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运河记忆”二期提升工程规划完成;济安台文旅项目正在洽谈,建成后将重现古老的水工设施、斑驳的码头、古朴的民居、精巧的园林。此外,玉堂酱园外立面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博物馆集群项目地块正在出让……一个个项目推进,勾勒出任城文旅发展的新蓝图。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济宁‘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机遇,串起运河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千年运河持续焕发新活力。”任城区委书记张令华表示。
如今,行走在运河岸边,古运河的水波里映着现代楼宇的剪影,非遗手作的匠心与年轻人的潮流玩法相遇,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生活共生,一幅“古今交融、产城共生”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