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全媒体记者 刘伟栋)近年来,我市将以工代赈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常抓不懈,探索形成“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村民主体”的以工代赈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01个,带动务工人员4.06万人,发放劳务报酬8.22亿元,拓宽了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激发了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实践中,我市紧扣以工代赈核心要义,系统构建“纵横协同、精准谋划、闭环审核、督导问效”全链条工作机制,并着力完善市、县两级协调联动体系。纵横协同聚合力。纵向依托发改会议建立“县级汇报+市级督办”机制;横向由发改部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人社、交通等17个部门形成合力,统筹项目筛选、用工组织和政策培训,并建立健全镇街以工代赈推进办公室,强化部门协同,高效整合资源,联合攻关难点。精准谋划强基础。严把“工”与“赈”关系,创新“前期预审—梯次储备”机制,严审项目关键点,指导县市区建立滚动储备库,确保项目合规性及供给连续性,今年共储备项目40个。闭环审核严把关。参照省级标准实施“双审双核”,聚焦五大核心维度构建“1+2+5”评审体系,按“三色清单”精准反馈并闭环整改,显著提升项目质量。创新召开县市区手续编报交流会,通过分组研讨、模板共创、交叉评审等方式,显著提升了材料编制质量,实现规范标准统一。督导问效保长效。构建“培训赋能+多维监管+长效验收”体系,开工前标准化培训,实施“线上+线下”双轨督导,确保进度质量,竣工后全流程验收并设立永久公示牌,确保赈济实效。今年以来,全市共争取中央、省预算内项目21个,争取资金1.013亿元,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3980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324万元。在推广类以工代赈项目中,全市实施“重推”和“农推”以工代赈项目83个,目前累计吸纳农村群众务工人员443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6786万元。我市及兖州区颜店镇的典型工作经验在省级层面推广,并在全省以工代赈工作业务指导暨项目实施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