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曲阜讯(通讯员 郑本凤 谭子运)今年以来,驻曲阜市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紧扣“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主线,深度挖掘孔子故里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以文化人,培育文明村风。充分发挥曲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推动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农村社会治理,以文化浸润促乡风文明。组织第一书记通过入户走访,梳理村庄文化脉络,绘制特色文化地图100余幅,量身定制整理、开发、保护、传承方案30余个,建成家风馆、村史馆4处,助力申报非遗项目5项,让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整合派驻单位资源,以帮扶联建、共建形式,邀请专家进村授课26场次,聚焦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解读儒学精髓和时代价值,推动“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蔚然成风。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以“事不出村,矛盾无讼”为目标,指导村党支部修订村规民约200余个,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3次,推动礼乐教化思想与村民日常行为规范深度融合,打造“可见公序、可视良俗、可亲睦邻”的孝和家园。
以文兴业,打造特色产业。紧紧扭住产业振兴“牛鼻子”,深挖儒家文化资源价值,通过打造主题民宿、策划品牌文旅活动,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的有效转化。在尼山镇、石门山镇等盘活闲置农房6处,推出“论语主题民宿”等“一院一主题”精品项目,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推出第一书记“赋能乡村游”“打卡儒乡美食”等4项主题活动,通过“第一书记喊你来打卡”专栏推广曲阜微度假、轻休闲文旅模式,助力九仙山庙会、石门山山花节、姚村蟋蟀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破圈。在姚村镇形成蟋蟀罐制作、虫具销售等产业带,年产值突破15万元;尼山砚雕刻、曲阜剪纸等项目通过电商直播远销海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均增收超2万元。
以文惠民,提升幸福指数。以“惠民利民”为核心,构建“请进来、走出去、建机制”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供给从“输血”向“造血”转型。联合曲阜师范大学、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等单位,邀请专家、非遗传承人开展手抄《论语》、儒家六艺养生拳习练、“流动的博物馆”、古礼投壶体验、古建彩绘等活动50余次,举办文化惠民演出82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组织村民赴孔子博物馆、孔庙、孔府等地开展沉浸式体验30次,通过杏坛诵读《论语》、体验拓片制作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意识。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按照“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原则,统筹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10余次,实现传统文化服务常态化、长效化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