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1日
第01版:

运河新生:济宁打造北方内河航运新蓝海

新能船业自主研发的新能源船舶在京杭大运河上行驶。■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娜

济宁,一座不临海的城市,以近亿吨的年港口吞吐量、连续三年翻番的集装箱数据,以251公里航道64条内河航线26条集装箱航线直通150余座城市的魄力,在京杭大运河的波光里,孕育出一片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新蓝海”。

这里的每一次集装箱智慧化吊装,每一列铁水联运班列启程,每一次制度与技术的创新,都在重构着北方内河航运的价值坐标——近日,伴随着《关于加快推动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地,济宁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宏大蓝图铺陈展开……

破局:

用“内河思维”重构地理逻辑

在济宁的内河港口,无人驾驶集卡车借北斗导航精准穿梭,操作员远程操控轨道吊完成装卸,单人身兼四岗仍保持100%准确率……

这里没有出海口,却打破了内陆港的效率桎梏——依托“一单通关”“云上海关”实现报关、报检、放行全流程线上办理,内河货物与沿海港口享受同等通关时效;这里没有出海口,却织就了鲜活农产品的出海快线——每周一班的冷链班车,12小时将金乡大蒜送抵青岛港,再借青岛港国际航线发往全球;这里没有出海口,却打通了跨区域运输的衔接堵点——来自晋陕的煤炭经瓦日铁路直抵港口,无需落地倒装即可装船入运河、南下通长江。

每一个环节的高效协同,都在重构“出海口”的定义,让内河与海洋在此完成无缝接力。

这种突破,源于济宁对自身地理禀赋的清醒认知:不临海的“短板”,恰恰能转化为连接内陆与沿海的“独特优势”。济宁锚定千年大运河的枢纽价值,在关键节点“点穴式”布局——建梁山港、修瓦日铁路专用线,以“丰”字型运输网络为骨架,搭建起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物流大通道;规划“一干双线十二支”航道网,当前已实现621公里通航里程,将山东沿海港口群与中原腹地连为一体;“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却让济宁成为瓦日铁路与长江水道的交汇要地,5000吨级船队从这里启航,经运河入长江、通大海,“没有海” 反而成了辐射更广的优势——毕竟,并非所有货物都需直抵远洋,连接内陆与海港的 “中间枢纽”,往往是效率最优解。

如今,从济宁内河港口出发,货物向西融入 “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对接 “长江经济带”,向东衔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北连通 “环渤海经济圈”。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翻番。今年前7个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533.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5.5万标箱,稳居全省内河港口首位,为鲁西南企业节省超20%物流成本;64条内河航线26条集装箱航线覆盖16个国家150多个城市,构建起比单一海港更细密的国内循环网络,济宁也因此一跃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全新增长极。

济宁用实践证明,地理禀赋从来不是宿命,思维方式才是决定发展边界的关键。

深耕:

让“过路经济”长出产业根系

运河码头自古是货物中转地,但济宁的格局远不止于此。

在梁山港煤钢物流园,更多产业在这里将上下游链接得更加紧密,让“卸完就走”的煤炭运输,延伸出钢铁加工、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在鱼城港莱赛尔纤维园区,4条世界最大单线生产线将与配套码头联动,将“运原料”变成“产成品”,达产后“产业”的跨越,正是济宁“新蓝海”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新能船业的车间里,藏着这种转变的微观密码。工业机器人的弧光中,依托标准化模块分解、分段式建造工艺,新能源船舶的建造周期被压缩至3个月,材料利用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5%。更关键的是,这些船不仅满足本地港航需求,还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2025年6月,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正式开工,成为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舶首次出海的标杆。截至2025年 8月,企业已开工建造新能源船舶90艘,在济宁新能源船舶建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当“港航货运需求—船舶制造供给—城市配套服务”的闭环逐步形成,运河便不再只是单一运输线,而成了滋养临港产业的“经济血管”。

当前,《济宁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五年规划》加速推进,在此框架下,济宁正系统性布局临港产业发展:一方面,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九大核心产业”,聚力培育壮大产业能级;另一方面,差异化打造梁山港煤钢物流园区、龙拱港集装箱示范园区、顺达港综合物流园区、鱼城港莱赛尔纤维物流园区等“七大百亿级特色临港园区”及配套功能区,通过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构建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产业格局,为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筑牢根基。与此同时,济宁还以融汇数易平台为依托,拓展大宗商品贸易,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吸引高端物流要素集聚,建设全国性数字化大宗商品交易枢纽,年内港航营收将突破1000亿元。

这种“港产城”融合的智慧,正在重塑城市空间。“前港—中产—后城”的布局,让港口作业区、产业园区与城市生活区有机衔接:梁山港的铁路专用线直通车间,龙拱港的冷链物流带动周边加工产业,新能船业的技术突破催生配套研发机构。当港口不再是孤立的货运节点,而是与城市肌理深度咬合的有机体,运河经济就有了穿越周期的韧性。

致远:

在绿色智慧中抢占未来赛道

站在“双碳”时代的门槛上,济宁的“新蓝海”正呈现更清晰的绿色底色。新能船业研发的LNG动力船,以济宁龙拱港到江苏太仓港航线为例,每百公里比柴油船省300元,单船年节约可达10万元;纯电船舶实现零排放,相较于传统柴油船,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这些创新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成为市场竞争力——京杭运河山东段新能源船舶免费过闸的政策,让2025年订单已排满的新能船业,成为区域船舶制造复苏的“主引擎”。

智慧化则让传统运河焕发新生。“云上龙拱”系统通过报关、查验全流程数字化,将报关周期压缩30%,实现外贸箱“到港即落箱”,大幅减少货物滞港时间;综合交通“智慧大脑”更打破区域数据壁垒,与长江航道局、苏北航务管理处等建立跨区域数据协同联盟,推动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不仅实现长江水系数据实时互通,更使济宁段船舶周转效率提升40%,显著降低航行成本;龙拱港作为全国首家全流程无人化、无人运输常态化运营的内河集装箱港口,更以智能化升级重构作业模式:无人集卡精准穿梭于堆场与码头,自动化岸桥实现“一秒对位”,集装箱“铁水联运”零等待转运,装卸效率较传统港口提升80%……当北方内河还在比拼吞吐量时,济宁已在制定绿色智慧航运的标准——这种超前布局,让其在《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中坐稳“核心港”位置,更获得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等政策加持。

现阶段,我市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既锚定“绿色”深耕技术迭代——推进港口岸电普及、船舶清洁能源替代,打造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又聚焦“智慧”完善体系构建——升级港航数字化平台,推动航道、港口、船舶数据全链路贯通,让“数据跑”替代“船舶等”,以“绿色+智慧”双轮驱动,持续巩固北方内河航运的领先优势。

2025-09-1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732.html 1 运河新生:济宁打造北方内河航运新蓝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