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第01版:

香烟与情报之间的“暗战”

——访95岁抗战老兵郭学哲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绍进 摄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王歆智

时隔多年,95岁的郭学哲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塔巴古”的意思是“香烟”。在日军横行、山河破碎的年代,这个身材瘦小的少年,就是用所学的一些日语、几包烟,一次次骗过日军哨卡,把关乎生死的情报安全送达根据地。

尽管郭学哲老人年近期颐,但精神矍铄、言语铿锵,说到愤慨时依旧义愤填膺。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他没有忘,也不能忘。

1930年,郭学哲出生在山西吕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那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他目睹了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的烧杀抢掠——“三光政策”、“无人区”、砍杀儿童、强奸妇女……这些暴行点燃了他心中抗日的火种。

“那时候还不大的小朋友,日本鬼子也上去照着腿砍,一刀就给剁下来了!”讲到这里,郭学哲老人声音近乎哽咽。仇恨没有让他恐惧,反而让他更坚定:“我要当八路军,要打鬼子!”

机会很快就来了。11岁那年,郭学哲随二舅来到山东泰安楼德镇,在一个饭馆里做小伙计。在14岁时,郭学哲秘密成为八路军地下交通情报员,负责泗水县窑山村土地庙和泰安楼德山西会馆关帝庙两处秘密情报的传送工作。

“情报藏在指定的石头底下,每次送都要先看四周有没有生人。” 他记得,两地之间有一道交通沟。“每天就从沟里走,滑下去,爬上来,摔过好几次,也不敢喊疼——因为情报比命金贵。”

为方便送情报,郭学哲便自学日语。他还抓住鬼子爱抽烟的特点,遇到搜身时,他就让几支烟套套近乎。在担任送信员期间,出现了几次危险情况,都被他机智化解。

1944年12月初,正在饭馆当伙计的郭学哲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让他立刻启程前往泗水县窑山村土地庙传递重要情报。

“送情报的路上,最危险的莫过于过哨卡,而且日军把守很严密。”郭学哲老人说,途中他必须经过两个哨卡,日本宪兵都要搜身检查。藏在身上的情报,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

郭学哲想到一招:兜里随时揣着香烟和火柴。“他们爱抽中国烟,我一递烟,他们就很高兴,点上烟抽完了,就放我走了。”

“头可断,血可流,情报不可丢!”郭学哲老人说,这是当时交通员的基本准则,“一旦被发现,宁可将情报咽进肚子,也绝不能落入敌手。”

有一次,郭学哲在饭馆内听到翻译官套“黑狗子”的话,掌握了敌人的数量,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情报,立即回来向上级报告。当晚,武工队出动,将敌方八人全部俘虏。

1945年夏天,武工队在楼德宫李村开会时被日军发现,在暗处放风的郭学哲第一时间发出信号,让队友们及时撤离。他自己却来不及走,只得趴在原地,被飞来的手榴弹破片炸伤眉眼。“站长让我回家养伤,我说人家掉一条腿都没下火线,我这点伤算什么!”

虽然郭学哲很早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年龄限制,他一直未能如愿。经过在武工队多年历练后,1948年初,郭学哲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解放后,他留在济宁工作,投身地方建设,直至退休。

从烽火年代到和平岁月,郭学哲把最勇敢的青春献给了国家,把最深的柔情留给了家庭。时间能染白头发、刻深皱纹,却带不走他那份“情报重于生命”的信念与忠诚。

记者手记

当我们见到郭学哲老人时,年近期颐的他依然能清晰地背出日语的五十音。老人说,他的日语完全是自学的。他没上过几天学,却凭借自学日语的能力,与日军周旋,保障了情报的安全传递。这份学习的毅力与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采访中,郭学哲老人轻轻说了一句:“这些学起来都不难。”在那个没有网络、难以获取学习资源的年代,一个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是如何靠查阅书籍、一点一点“啃”下一门外语的?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这段经历,真切地印证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郭老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豪迈的英雄往事,更是一种面对困难时无比积极的态度。反观当下,许多从小接受系统教育的年轻人,却在学习面前“畏难如虎”,渐渐丢失了迎难而上的勇气。郭老的故事,仿佛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学习的本质不止于天资与资源,更在于心志与决心。

老兵寄语

不要忘记革命的艰辛,今天的幸福,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烈士拼命流血斗争而来的。希望年轻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党为革命争光。

2025-09-03 ——访95岁抗战老兵郭学哲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183.html 1 香烟与情报之间的“暗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