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第04版:

在新晃,当情怀化作一种记忆

图文 成岳

在怀化的几天采访,我是最早返程的车次。而在高铁开行3小时56分,就读到群里尚未启程同伴发的“还没有离开,便已经开始怀念”。随即有人接龙,一直接到“刚刚离开,便已经开始怀念”。

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第六届换届大会暨2025年年会、百名文化记者“福地怀化”采访调研活动中,我们在怀化的街巷,时常看见“怀化,怀景怀乡怀味”的广告语。只有几天,她所陶冶的情怀化作了绵长回忆。

我第一次端详“怀化”这个地名,是因为新晃。6年前主编《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济宁》,宣传部领导拿了先于济宁的4本让我看,因为样书实在珍贵,他只将其中的《铜川》和《黔西南》送我。

这部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涵盖了全国333个地级市,封面的顶端镶嵌着举世无双的“城市名片”。《黔西南》标注的5张名片中,在第3位列举了“夜郎考古”。

这让我想起“夜郎自大”,因为中华成语出自济宁的有千余条,这当然唤起经典文化渊源的联想。读到《黔西南》28页,只见夜郎古国的“谜团之一”写道:“古夜郎的疆域、中心区域在哪里?”又写道:“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贵州全省,东到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广西的玉林、南丹,西辖今云南的曲靖、陆良,北至今四川南部。”新晃有专家表示,此处“玉林”应为“田林”。但无论哪个确切,这都是一座奇妙的古国,她连缀了今天中国的5个省区。而这次,我来到了新晃县的夜郎寨。

我是梦想有生之年走遍中国的人,喜欢看地图上每个城市的轮廓。比如我的城市济宁,就像一只振羽高飞的凤凰。湖南特别像身背弓箭,生着天使翅膀的丘比特。怀化和济宁有着惊人的相似,仿佛直冲云霄的雏鹰。而新晃,酷似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子”伸入贵州。参考了当地人的解读,湖南真如长发飞动的肖像,就连五官的侧影和头饰也那么奇妙。

新晃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边界,祖国56个民族在这里就有26个,也是侗族人口比例最多的地方。

才到夜郎寨社区,就看见侗族盛装的人们,在迎宾锣鼓笙箫的旋律中载歌载舞,我们受到了热烈的夹道欢迎。那首名为《欢迎你到侗寨来》的歌曲欢快地唱道:“歌声起,山花开,欢迎你到侗寨来,哎——哎哎哎哎呀哎——欢迎你到侗寨来,朋友喂。青山鼓楼,为你醉哎;古朴的寨门,为你开哎;青山为你打阳伞呃,梯田为你搭歌台呃。哎——哎哎哎哎呀哎——欢迎你到侗寨来,朋友喂。美丽的侗寨哎,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给党,唱给党。呀罗呀罗耶,呀罗耶,呀罗耶……”

在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大门口,我们被排成一排的侗家姑娘站在一条古色古香的雕花长凳边拦下来。本是应该喝拦门酒的,但这次改为喝拦门茶。虽是以茶代酒,但我们的心依然被这欢快的亚热带盛典瞬间融化。

本以为欢迎队伍来自当地居民,稍后才知道,他们都是扎根在侗乡的文化学者、专家、名师、作家和文化志愿者,这里面就有后来成为朋友的舒维秀、江英、魏书雅、姚茂洪,在龙溪古镇担任讲解并接受采访的姚斌,也有采访我的当地记者谌孙存、熊玉萍和杨长钊。他们这天的身份,又都是新晃的文化志愿者。

喝过拦门茶,进入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院子,先看到的建筑是一幢古色古香、青砖木架的侗家阁楼。檐下有着雕刻典雅的3块木匾,分别写着纤巧的红色篆字“香味阁”。

宽大的红色木桌上,铺着靛蓝色印花桌布,那阁中的香味,该是侗藏红米粥的粥香,黄瓜、李子、圣女红果的果香,还有侗家女子身边荷莲与栀子的花香吧。

那红米的粥有着奇异的米香豆香果香以至酒香,是夜郎侗乡饮食文化的经典之作。侗藏红米,“其红而不艳,清秀细长”,被称为神米、奇米,粥不仅是夜郎古国的美食,更蕴藏着好运吉祥的民俗文化内涵。

盛情盛装的侗家女子,为我盛上了侗藏红米粥,因为手里还有手机、相机,就只另外收下一个黄瓜。在新晃真的不能叫“一根”黄瓜,它通体淡绿,有着依稀的黄瓜的纹理,但形状与大小很像北方的菜瓜,或小一点的西葫芦。

离开热闹的人群,找到香味阁中一处凉爽的地方。那里竟还藏着一座庞大的器具,有着水平与垂直轮盘的组合,可惜身边没有当地人,到底没弄清它的名字和功能。直到后来,英语教师江英给补课说,那是榨油房的辗子。而它巨大且雄浑的框架,每一根尽可作为粥碗与黄瓜的餐桌。

那黄瓜像一件玉质的工艺品,越看越不舍得吃了,随手装进背包,也是因为时间紧、工作忙,后来吃没吃还是分给了旅伴倒也忘了。但我去香味阁送还碗筷的时候,却有了神秘的发现。

印花的桌布上,有一个小竹筛,里面装满了一枚枚鲜红的,镶着金色包口,有着长长红丝线与闪亮钮坠的锦囊。眼见同伴们忙着分头采访,不急着赶路,就小心翼翼拿起一枚问:“这红包是侗家的香囊吗?”

荷莲与栀子花旁那位喇耶说:“是我们侗家的红米吉祥包,里面装着侗藏红米。”据后来江英和专家说,侗族没有文字,对女子通称“腊耶”,也写作“馁耶”;未婚姑娘称“馁姑娘”,少女称“姑娘”。

而在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魏书雅对我说过,“喇耶”是指未婚女孩。她怕我不知道哪两个字,打开自己的微信签名让我看,“喏,您看,喇耶。我就是——喇耶。”她填写的是“喇耶”,这当然都是音译,她读的也是“喇”而不是“腊”。

香味阁的那位喇耶是个美丽且害羞的女孩,“收到我们侗家红米吉祥包的人,都会收到好运吉祥。”她从我手里接过吉祥包说:“来,我给您戴上。”那时感觉这红包不仅盛满了祝福而让人心存感激,它也更像一枚金牌,让远道而来的人,在新晃在侗乡被赋予惊喜与荣光。

因为我出神地看着辗子,同伴们比我更早收到吉祥包。但我收到后一直戴着,是最后一个摘掉的。虽然肩上有背包,脖子上有吊牌垂下绳子,耳麦的连线和调节器也在胸前,我还是没卸下脖子到心口的吉祥包,以至像个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一身网络的蜘蛛侠,直到回住地换衣服去吃工作餐。

我在亚热带的新晃,在全身披挂的盛夏长途行走中,开始感念怀化、感念新晃及夜郎侗寨人他乡遇故知般的朴实与醇厚,也开始感佩他们关于侗家文化的执着与创意。

在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院子门口列队欢迎我们的人,已变身讲解员和民俗顾问。在这里,我最先认识的人是江英、魏书雅和姚茂洪。

他们主动而流畅地推介自己的家乡,并把身边的家乡人介绍给我。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非常善于表达自己,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简短的语言,完美描述家乡和本人,确切而详尽地回答提问。

这仿佛童年时遇见的陌生伙伴,一见面注定成为好朋友,时时处处徜徉在聪慧灵秀的友情里。就在魏书雅打开微信签名,向我描述“喇耶”是哪两个字的时候,她指着视频号签名区域让我看。那里写的是:

热爱公益、热爱家乡的96年侗族女孩,喜欢武术太极拳

@喇耶(侗家姑娘,家乡守护者,文旅推荐官)

@新晃同心武术中心(非遗太极传承,武术进校园)

@新晃同心公益(公益正能量,雷锋青少年项目)

一个恬静尔雅的侗家喇耶,竟然是位太极高手,不禁让人刮目相看。她说:“我是自己跑到河南,学来了陈氏太极。”嗬,“这也太厉害了,”我说,“小时候看过陈氏太极的小人书,有个小孩夜里爬到在墙头外面的树上,偷偷看师傅在院子里练功夫。”

在我返程几天后,偶尔看她的视频号,那太极英姿飒爽,又发现她朋友圈的签名是:“新晃同心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雷锋家乡学雷锋 争做新时代新青年”。是啊,新晃,怀化,湖南,这里的人都是雷锋的同乡啊。

我在新晃最先结识的3个人,江英、魏书雅都是健谈的,她们把姚茂洪介绍我认识。在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院子里,他很随和,只是话很少。当时觉得,他应该是馆里或寨子里的侗族小伙子。后来江英向我讲了他的故事,他今年49岁,是新晃侗藏红米这一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创建人。

姚茂洪的经历有着传奇色彩,他的一份好奇,结下了一生的红米情缘。

“红米故事,对我来说好像都是十年十年地变化着——

3岁,1979年,我戴着父母从红米传承人那里要来的吉祥红米包,无忧无虑地玩耍;13岁,1989年,开始梦想像飞天红鸟一样可飞越家乡海拔900米的鸭塘盖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23岁,1999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当上了乡村数学教师,并开始‘移情’了红米;33岁,2009年,得到时任县长张霞的大力支持,开始全身心投入红米产业研发,红米故事真正开始;43岁,2019年,红米成为新晃农业的一张名片,新晃的三宝之一。”

新晃农业的这张名片上镌刻了什么?

新晃侗藏红米,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3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这固然离不开新晃源远流长的原始稻作文化底蕴,离不开新晃侗藏红米珍贵的原生稻种优势,离不开地方政府、各方专家及一帮贵人的相助。但是,深谙古老农耕文明的新晃人最懂得,农业要和自然打交道,风险大、回报慢、赚钱难,需要一种情怀。这是姚茂洪与红米最简约版本的故事。

在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院子里,和我说话最多的一个人,叫舒维秀。用新晃女作家江英的话说,“舒维秀老师的散文11次上了《人民日报》,你们都是我的榜样。”

其实,我知道舒维秀是在认识江英之前。6月27日晚间我到的怀化,第二天的8点46分,在我们即将动身去新晃之际,收到了舒维秀长达450字的手机短信。

这封短信里说到,湘黔边界的新晃侗族自治县古属夜郎国,唐置夜郎县,清设晃州直隶厅,民国改设晃县,1956年成立侗族自治县。

这里自然物产丰饶。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湘西黄牛肉、右旋龙脑天然冰片、侗藏红米,重晶石贮量全国第一,特色美食黑油茶、庖汤粉、全牛席……

这里人文资源厚重。李白、王昌龄歌之咏之,龙溪古镇是沈从文先生计划写作的“湘西十座小城”之一,费孝通先生称这里为“楚尾黔首夜郎根”。

这里侗乡风情浓郁,人民热情好客。“饭养身,歌养心”,有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全国文明村镇。

这里发展前景可期。普铁高铁、国道高速4条大动脉穿境而过,距芷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均1小时车程。西上云贵川,东下江南华南,十分便利。侗乡人民勤劳勇敢,正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进发。

信的末尾舒维秀说,“愿这里给您纵行山水的旅程留下一抹鲜明印记,愿您灵动的刀笔为这方山水刻下时代的注脚。”

作为手机短信,这是一条超长的函件;而作为惯于谦称“业余作家”的一名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这份言简意赅、公文散文合体、人文地理摘要的推介书与邀请函,让我这初来乍到的外乡人,落地怀化一觉醒来之后,突然化身半个“新晃通”了。以至,我们站在农耕文化博物馆门东的角落里,有着一场此行湖南关于地域人文的最长对话。

但有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却没说上一句话,甚至连个招呼也没机会。这人是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馆主黄麒华,他是这天各路记者追逐的焦点。好在集体采访时听了些要点,更好在与江英熟悉了,不懂的就问她,而她好像是在我们一踏入新晃,就一直能在人群中认出和找见的“全能地导”。

江英说,农耕文化博物馆是黄麒华老师夫妇私人筹资创办的,征集陈列文物藏品3000余件。这座农耕文化博物馆,从创办到现在已有17年。他们就像燕子垒窝一样,点滴积累,锲而不舍。平日里场馆免费开放,他们都是义务讲解并热心服务。有了这些话,其他的细节都不重要了。我说的不是可以想象那些故事,而是不用想象和臆测这样的文化情怀。

好在忙里偷闲,有时间进了馆内观览一圈。回转时,就在我和舒先生对话的屋角旁边,还有一间击鼓房,正展开着“击鼓立志”的体验项目。

参与的人,要奋力击鼓,并在此立志,许下宏愿,然后在专用的簿子签名。这时的馆主正忙着接受采访,完成了击鼓立志的同伴,都收到了怀化日报社社长周依琴女士代为颁授的一本红通通的《自信证书》。

打开了看,上面赫然写着:成岳先生 在夜郎故地——湖南新晃击鼓立志,获“夜郎志大”美誉。落款是“新晃侗族自治县农耕源侗族文化遗产展示馆(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夜郎古国生产的成语并不多,却只用了一条感染着现场,穿透着记忆。

做好一件事,需要一个地方多好、资源多丰厚、条件多优越,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一个有情怀的人站出来,点燃几个人、一群人、一个地方的人的情怀,就好办了。自古以来做成的事,都是这样做成的。

做人难,做事亦难,但事还是人来做的。就拿采访这档子事来说,真心的不容易。劳顿艰辛,千方百计、千锤百炼、千叮咛万嘱咐说好了的被采访人,一般是容易采访到的,但也不乏礼貌的临阵婉拒。

我做记者采访别人,有41年的历史了。这几年出门在外,常遇上别人对我的采访,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因为我愿意融入主题,珍惜团队,而乐于和合,敬慕大家的共事。

当地记者找了别人,不是被人家拘谨、谦逊地推掉,就是被婉转或果断推辞了。可我不行,不好意思驳人家面子,就只能答应下来。

这回遇了慢热的谌孙存,他一路关照我,解读我想知道的事。特别来到龙溪古镇时,在姚斌的精彩演讲后,我和姚先生简短交流孔子和儒家文化。我非常感触在新晃见到孔子塑像,以及这么多“忠信礼义廉耻”的元素与符号,亲切而彰显着济宁与怀化与新晃的文化关联。姚斌就说,啊呀,您是济宁的呀,那是当然的有渊源的啊。

深爱诗词与楹联创作的谌孙存,也发现我一路关注所有的诗词和对联,每到一处都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自然地写进他的侧记中,不知不觉完成他的采访。

电视记者小伙杨长钊则现出职业的机敏,他见我躲在龙溪口码头僻静的地方,独自整理行囊和湿透的衣服,人在这样的时候是跑不掉的,就老远的快步过来逮个正着说:“大哥,稍后是集体采访红军长征沉马故事纪念馆,之后请您谈一下长征精神和重走长征路现实意义的感想。”这是高手记者约定采访的威仪和不容置辩,让你义不容辞。当时气温正是一天中最高的时刻,我是决计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他说的长征精神又让我振作不已,当场就义无反顾地答应下来,他很开心地跑着先追赶队伍去了。

结果融媒中心临时调整报道方案,给我改成了为新晃黑油茶发表感言。这样,我又光荣地做了一次新晃特色美食的代言。两波采访都是中午和下午的事情,但两位记者的接洽都不是功利的,至少充满着职业的敬畏与地缘的情怀,当然还有采访的经验与攻略。

密集的团队采访持续到夜晚时分,有几次遇见小杨,他都礼貌地问候一声,这是记者之间才有的默契的场地交流。谌孙存早已完成了对我的采访,却也一直为着友情而相伴,为我开启了新晃的许多知识点与文化线索。我的老手机突然缺电了,他没找到匹配的充电器,就租下一只可兼容的充电宝。我没用过这宝贝,他在熟练的操作后也抢先付了费。后来急着回报社发稿,又一再叮嘱说,离开时直接归还充电宝就可以,用不着付费了。

所谓人在他乡,遇一事则万难矣。但若遇见情怀,就仿若他乡遇见了故知;但若你也有着或有了这般情怀,那情怀化作一种记忆,就成为旅途与生命中的使然。

①列队欢迎我们的人就有魏书雅(左二)

②被欢迎的时候还不知道她是江英(中)

③给我拦门茶的英俊的侗族小伙

④唱起《欢迎你到侗寨来》的人们

⑤荷莲与栀子花旁的那位喇耶(左)

⑥榨油房的辗子

⑦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馆主黄麒华在为记者们讲解

⑧⑨龙溪书院里的林徽因和孔子塑像

2025-08-31 图文 成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040.html 1 在新晃,当情怀化作一种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