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它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探索了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巩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今后政德教育的指挥棒、风向标。
政德教育要养“正气”,永葆党的本色。“内惟省以操端兮,求正气之所由”,党员干部养一身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才能驾驭“初心”之舵,扬起“信念”之帆。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正气是一种舍生取义的勇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气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豪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气是一种坚韧不拔的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股正气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力量之源。政德教育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党员理想信念,还要从源头活水挖掘教学内容,做好“两个结合”,在教学培训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养“浩然之气”作为为官从政的道德追求。
政德教育要有“朝气”,激发党的活力。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朝气主向上、进取,代表了生命力旺盛的正能量。党员干部涵养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朝气,党就有朝气有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红红火火。“两个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突出优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灵魂支撑,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集党史之灵气,吸初心之精华,内聚磅礴之力,汇聚为党员干部成长的“营养池”,为党员干部不断凝聚提供增长才干、进步提升的朝气。政德教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贯彻到干部培训中,引领党员干部强党性、改作风、磨意志、增才干,推动干部队伍在社会发展中冲锋陷阵、战无不胜。
政德教育要强“底气”,筑牢党的信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底气需要过硬的本领和高度的自信。子曰:“君子不器”,人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君子博学多才、德才兼备,努力扩充自己做一个全能型人才,才能有“底气”。党的百年历史昭示,“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改天换地的伟大奇迹,这是筑牢党的信心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讲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政德教育发展依托儒家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为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作出贡献。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政德教育立足“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正取舍、推陈出新,在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下,养“正气”、有“朝气”、强“底气”,谱写政德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