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第01版:

一饼容百味 入口是乡愁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娜

暮色刚漫过济宁的街巷,街角的夹饼摊就亮起了暖黄的灯。“嗞啦——”油遇热的轻响刚起,里脊肉就蜷着边儿裹上了焦香,火腿肠煎出的油花渗着肉鲜,混着青椒、洋葱的清甜往巷尾飘——这是济宁人融进日子里的味道,放学的孩子攥着书包带小跑过来,下班的市民松了松汗湿的衣领,连晚归的路人也会顿住脚步,朝着那团蒸腾的热气喊:“老板,来个夹饼!”

孩子们踮脚盯着铁板上的里脊肉,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脆生生喊“多放甜酱别放葱”,那是一天里最期待的 “小确幸”;加班晚归的年轻人,看着摊主熟练地翻动食材,夹饼刚递到手里,疲惫就被这口热乎气驱散了大半;老街巷的爷爷奶奶,看着孩子们吃得嘴角沾着琥珀色的酱汁,笑得眉眼弯弯——那酱汁的甜,顺着笑声,浸到心里最软的地方去了……

最动人的,是在外打拼的济宁人回来时的模样:行李箱还没放稳,便直奔巷口熟悉的夹饼摊儿。“当脆饼裹着热乎的食材入口,熟悉的味道漫开的瞬间,像突然被拽回十几岁的早晨,校门口的老槐树、同学的笑声都回来了。”原来乡愁从来不是模糊的念想,是这口夹饼里,铁板上的焦香、甜酱的醇厚,是一尝到就知道“到家了”的踏实。

有人说,这夹饼的滋味,就是济宁城的滋味。它没有鲁菜宴席上九转大肠的精致,也没有孔府宴的讲究,却像京杭大运河里的漕运文化,带着 “兼容并蓄” 的包容——你爱荤,就多加几串里脊肉;你喜素,满当当的蔬菜也能让饼子撑得饱满;南方人怕辣,少放辣油多放甜酱;北方人嗜咸,再添一勺咸香的豆腐乳。这种 “随你心意” 的随和,不正是济宁人千百年来与运河共生的智慧?运河水淌过济宁城,也把 “接纳” 的性子融进了济宁人的骨血里:不挑剔南来北往的口味,不固守单一的吃法,反倒把不同人的喜好都当成 “该有的味道”,济宁人的包容,从来不是刻意迁就,而是像运河纳百川般自然,把不同风味揉进一张饼里,做成了属于自己的 “家常味”。

如今的济宁,高楼沿着街巷拔地而起,网红美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老巷子里的夹饼摊,依旧守着那盏暖黄的灯,红火得很。不少老摊前,熟客还在念叨 “多放甜酱”,身边又多了举着手机的年轻人——镜头对着铁板上嗞嗞冒香的里脊肉,配文 “济宁隐藏款宝藏”。有人边拍边问摊主:“爷爷,您这摊开多少年啦?” 摊主笑着摆手:“哪记清哟,只知道当年背着书包来买饼的娃,现在都领着自家娃来了。” 他们不懂啥是 “网红流量”,只认一个理:“饼烙得脆,料加得足,客人吃得舒坦,就值了。” 其实,夹饼能在时光里站稳脚,靠的就是这份 “实在”——它不追求花哨的包装,不标榜 “古法秘制”,只用最普通的食材,最家常的做法,熨帖着每个食客的胃与心。

夜慢慢沉了,街头的行人稀了,夹饼摊的热气还在暮色里氤氲。有人捧着刚做好的夹饼,边走边吃,夹饼的咔嚓声混着酱香在夜里散开,眼睛不自觉弯成了月牙——连脚步都慢了些,像是想把这口热乎多揣一会儿。这巴掌大的夹饼,没有华丽的模样,没有复杂的工序,却装着济宁人一辈子的日子:有学生时代攥着零钱的雀跃,有加班晚归时一口热食的踏实,有祖孙俩分吃一个饼的温馨,更有游子千里回来,咬下第一口就湿了眼的乡愁。它是济宁城最不显眼的美味,却是济宁人藏在烟火里的牵挂——一口下去,是铁板煎出的焦香,是甜酱裹着的回忆,是无论走多远,回头望时,总有人守着那盏灯、那口热乎饼,在老巷里等你回家。

2025-08-3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024.html 1 一饼容百味 入口是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