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大宗师·天运》。但是,江湖的含义,已经有着更深层次的变化,更是因为有了这些年武侠小说对这个词汇的诸多诗意渲染,它更是被蒙上了一层飘渺的、云里雾里的感觉。
金庸的《笑傲江湖》中的这句经典台词,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江湖: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高建群的这本散文集《相忘于江湖》中那的一汪大水的汉江,那物我两忘的小湖,那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迷茫远处,正是他心之向之、神之往之的江湖。
江湖是心之向往的远方
《相忘于江湖》就是作者四十年文学创作历程的完整呈现,也是他的远方的具象表达。高建群的远方,在笔落下的那一刻。文字是他一生的挚爱,所以《相忘于江湖》在篇章的第一辑就是:我把整个的自己慷慨的献给了文学。
作者是军人出身。在入伍的时候,他被分配到了中苏(今俄罗斯)边界线上。这里的环境是恶劣的,但是,文字在他心中是一团火。他在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思化成诗歌,只要没事就开始在小本子上涂涂画画。也是他的刻苦和热忱,遇到了一个爱才的主任。
这位主任只是前来视察,结果大雪封路,就多呆了半个月。正是这种阴差阳错,主任发现了他的才情。看到这么一位用心“搞文学”的同志,不知道是内容还是作者本身打动了他,就眼睛潮湿的去拥抱了高建群。随后这位主任将他的文字发给了《解放军文艺》,名是:战士高建群。这位主任回去后,还给高建群邮寄了很多书籍,鼓励他创作。
高建群的江湖,的确在文学。就目前开看,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都说真正的友谊只有这两种:同学、战友。还有一种关系,叫做文人相轻。高建群是军人出身,却又是文人。按正常状况,他应该是双重性格的人。实际,不是的。对于文人来说,他并没有相轻,而是并重。
高建群将他们放在了第二辑“相忘于江湖”。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他近七十年人生路上的种种人和事,深情追忆了路遥、张贤亮、陈忠实等老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老友的追忆,将他们那个时代,作为文人所处的生存环境、文学环境以及在明灯下的暗流涌动跃然纸上。
所幸的是,高建群并没有在这种江湖中随波逐流,而是有着自己的执着和信念。在书中,他写道:“我绝不允许自己平庸”。他对记者说:“我把自己慷慨地献给文学,虽然过了花甲之年,但我依然想燃烧自己,把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对文学的思考传递出来。我把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当作留给人类的遗嘱。即使现在,我依然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松懈”。
都说江湖的水很深,深不可测。但是,我们都必须去趟这浑水。只是我们在这一遭能否像范仲淹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使我们无法居庙堂之高,我们的作品是否依旧心忧其民;即使我们处在江湖之中,我们做人是否做的正,行的端?
高建群在《相忘于江湖》这本书给了他的答案。
《相忘于江湖》 高建群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