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思想敏锐,知识渊博,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他老人家生体力行,不仅在社会、政治、伦理、教育、修身作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深刻的理论,而且养生也有独到的见解。近日翻阅《诸子文萃》,读到《家语》中《五仪解》一文,有所感悟。
文中说,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奢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
读后,忽然想到时下流行的一句俗话,“不做死就不会死”。话语虽糙但理不糙,按个人愚笨之理解,似乎与圣人所讲同样的道理。联想自己六十余年所见所闻,感到老夫子所言虽不能说成极是,但道理和事实基本如此。
人能来到世上一趟实属不易,都希望寿命能长一些。但,人的命天注定。大自然造化了万物之生命,芸芸众生在进化和发展中,其生命长短完全遵循着自然之规律。就人类来说,不是说哪一个具体的人寿命由上天定死,而是整个人类的寿命大体有个期限,这并非宿命论。面对强大的自然,人类依然很渺小,许多不可抗拒的灾难经常会剥夺人们的生命。人们自己能够做的,就是减少和避免死于非命,尽量延长其自然寿命。在这方面,人群中的智者、仁者做的更好一些。
古往今来许多人不是不聪明,但往往利令智昏、贪令智昏、性令智昏、气令智昏,甚至权令智昏。欲望过大,生性过强,反误了卿卿性命。智者的聪明不是表现于外在,而是注重修其自身,践行天人合一之理念,实现天下归仁之理想。智者和仁人身份可以相互转化进而合而为一。不仅钟爱自己生命,还关爱和护佑着他人。
人们常赞那些年高德劭的人是好人好报,常骂那些瞎作腾的人是短命鬼。中国人天地报应之说不是这么肤浅,而是谁更了解大自然,谁更尊重大自然规律,谁就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善始善终。
感谢历史长河中那些智者,那些仁人如思想家、科学家等,他们的努力使现代人寿命延长了许多。智者寿,仁者寿,诚然也。“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就是孔子养生之道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