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鱼台讯(通讯员 刘丰收)近年来,鱼台县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构建“精准施策、多元参与、闭环管理”的工作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新路径。
精准聚焦关键群体,分层分类靶向施教。实施公职人员“学法提能”行动,将45部党内法规、56部国家法律纳入领导干部学法清单,通过学法课堂、会前学法、专题培训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法治学习,覆盖1.1万人次,提升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的能力。提升青少年群体法治素养,持续深化“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机制,全县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配备率100%;每年开展“四个一”活动,累计举办专题讲座62场,覆盖师生3万人次。引导广大居民学法用法,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建立“一月一主题”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制度,强化广大村(社区)居民法治意识。全县244个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提供咨询服务1.2万人次。推动企业园区守法聚力,组建12支法律服务团,深入园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合规经营审查”,已服务企业37家,审查合同12份,解决问题40余个。促进新兴业态劳动者依法维权,针对快递小哥、货车司机、外卖员等新兴群体,组织“送法进驿站”专场活动,月均解答工伤认定、劳动报酬等咨询20余人次,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夯实四大核心举措,构筑素养提升立体网络。建强法治阵地,整合资源力量,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打造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民法典主题公园等一批高品质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提档升级镇街法治文化广场(长廊)11处,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场所设立“法治驿站”,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融合法治文化,将法治精神融入鱼台稻改精神、孝贤文化、湖渔文化,推出系列法治戏曲演出、电影展播、书画和剪纸创作、青少年宪法诵读等活动,创作动漫《芦衣顺母》等法治文化作品20余件,让法治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锻造人才队伍,充实“八五”普法讲师团,成立法治青年讲师团、法治巾帼讲师团等专门宣讲队伍。发挥普法志愿者作用,引导法律工作者、学校教师、法学专业人员等参与普法工作;加强村(居)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对全县976名“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开展集中轮训,选派公职律师入驻城市社区,满足居民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拓展实践载体,设立11个法治素养实践基地、20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制定《鱼台县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工作指引》,动态监测、科学评估素养提升效果。开展普法讲座、法治沙龙、法治故事会、有奖答题等互动活动,提升普法质效。
强化闭环管理机制,压实工作责任链条。创新运用“清单化”管理模式,构建两套互为支撑、闭环运行的责任台账体系,将抽象的法治素养提升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具体行动。制定《主要任务分工表》,锚定靶向目标,将“五类群体”专项行动细化为26项具有高度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具体工作任务,逐一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常态化督导调度,推动公民法治素养持续提升工作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细化《重点措施分工表》,铺设“四轮驱动”快车道,将阵地建设、文化涵养、队伍锻造、实践创新四大核心举措分解为13项可量化、可考核、有时限的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召开调度会、查阅台账、实地督查等方式动态掌握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确保任务项项有人抓、件件有着落。
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持续深化发展。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政协支持、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公民法治素养持续提升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单位把试点工作纳入本部门单位工作议事日程。健全指导协调机制,明确县委依法治县办、县司法局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召开推进会、座谈会,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组织、宣传、行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确保试点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健全融入激励机制,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试点工作融入法治鱼台建设,纳入文明创建、平安创建、法治督察和年度综合考评。宣传崇法向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法向善、循法而行”的浓厚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