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第04版:

济宁市

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允 通讯员 廉凯

近年来,济宁市立足孔孟之乡教育底蕴,以教联体建设为重要抓手,锚定“资源整合、质量提升、公平促进”目标,通过市级统筹、全域联动,构建覆盖城乡、多元协同的育人新模式,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统筹布局 创新教联体多元模式促均衡

集团化办学辐射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推行“城区集团化办学”战略,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组建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教育集团。任城区作为试点,已组建济宁市实验小学、霍家街小学等10个教育集团,覆盖46所校区。“融合型”集团吸收新建校、薄弱校成为非独立法人校区,实现师资、管理、课程全统一。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李营校区在集团带动下,3年内跃居全市农村中学第一梯队,生源回升30%。“联合型”集团向涉农镇街延伸,通过教研共建、活动联办带动薄弱校发展,目前全市城区集团化覆盖率达85%,有效缓解“择校热”。

城乡结对打通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工程,组织全市132所城区优质校与217所农村校结对,建立“1+N”帮扶机制。市级层面统一制定帮扶清单,明确城区学校每年需选派不少于10%的骨干教师驻点支教,开展“同步课堂”不少于200节。特色资源共享构建全域育人网络。推广金乡县“蜂巢式”教联体经验,市级层面整合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搭建“医教、馆校、体教、家校、社教、警校”六大协同平台。联合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开展健康进校园活动,年均覆盖学生80万人次;联动市博物馆、孔府孔庙等文化场馆开发研学课程,打造“儒家文化体验线”等10条市级精品线路;联合市公安局、司法局组建“法治副校长”队伍,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形成“学校为核、社会协同”的育人格局。

协同发力 强化教联体合作机制提质量

统一管理标准筑牢质量根基。教育集团内部实行统一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进度、教研备课、考核评价。以任城区教育集团为例,集团校对教学改革、教育评价等事项具有决策或自主权,各校区围绕“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开展合作,实行总校长负责制,突出各成员校区发展“一校一特色”,提升各校区办学水平,带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市级课程资源库实现全域共享。依托“济宁教育云平台”,建设市级教联体课程资源库,整合优质课例、校本教材、实践活动方案等资源超5万件。

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实施“教联体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市级统筹高校、名师资源,每年培训校长、教师1万人次。梁山县作为试点,开设“家校沟通必修课”,将其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体系。

拓展功能 深化教联体育人实践促成长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市级全覆盖。出台“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济宁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机制》,在全市推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配备专职辅导员,开发家庭教育地方课程和案例资源库。健全学校校长接待日、开放日等制度,年均开展家校互动活动200余场。针对不同学段、群体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指导服务,组织教师进社区开展公益性指导服务,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形成“家校社”同频共振的育人生态。

打造实践育人基地。统筹开展“孔孟之乡少年行”实践活动,联动教联体学校与社区、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微山县教联体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小小文明交通监督员”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雷锋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整体提升市民文明交通意识,学生也在活动实践中全面成长。

推进身心健康护航工程。将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纳入教联体考核核心指标,在邹城市试点基础上,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教育覆盖全市学校;山东省“守护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济宁站)揭牌仪式4月1日在济宁市第一中学中学堂隆重举行,为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掀开了崭新一页。

2025-08-22 济宁市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0528.html 1 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