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山进 孙逊 通讯员 郭勇 周倩文
这是一个“低调”的群体。他们或许不像外科医生那样备受瞩目,也不像急诊科医生那样惊心动魄,但他们用独特的专业与温度,面对着焦虑、抑郁、孤独甚至绝望的灵魂,治愈着那些看不见的伤痕。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患者的抗拒、病情的反复,甚至外界的质疑,都未曾动摇他们的信念。他们见过人性最脆弱的时刻,却依然相信治愈的可能;他们直面心灵的风暴,却始终坚守“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初心。
这也是一个亟需心理健康的时代。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从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到创伤后心理障碍的疗愈;从家庭关系的修复,到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他们总是这样,默默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他们,就是普通而又不凡的山东省戴庄医院的医师们。他们用药物精准调控神经的波动,用心理治疗重建认知的桥梁,更用无条件的接纳告诉患者:“你不必独自承受这一切。”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戴庄医院,倾听属于他们的“医”线故事。
奉献
源于对患者最深的牵挂
一位82岁的老人蜷缩在椅子上,灰白的头发凌乱地散着,眼神空洞地望着地面。这是她这周第3次来医院就诊——严重的抑郁症让她痛苦不堪。
此时,一位身形瘦弱的医生蹲下身,一边轻抚着老人的后背,一边把温热的杯子放进老人颤抖的手中。这个简单而轻柔的动作,她已重复了16年。
“在老年精神科,疾病往往戴着面具。有些老人暴躁易怒,实则是阿尔茨海默病在蚕食记忆;有些老人整日沉默,其实是抑郁症筑起了高墙。医生的听诊器不仅检查心跳,更应倾听那些无人理解的孤独。”这位略显消瘦却充满温柔与力量的医生,就是老年精神科副主任于文平。她常说,抑郁老人的心像布满裂痕的冰面,我们要做那个提前发现裂缝的人。
像这样充满温情的画面,是该院老年精神科的常态。患者陈爷爷确诊痴呆症那天,像个犯错的孩子般拽着诊帘,“大夫,我昨天又把孙子认成儿子了……”于文平没有立即开药,而是拿出他家的相册:“咱们一起把家人名字写上去好不好?”此后3个月,她每天提前到院,陪老人做记忆训练。当陈爷爷终于准确叫出曾孙女的小名时,眼泪打湿了泛黄的照片。
“药物只能缓解症状,真正治愈他们的,是被理解的感觉。”于文平如是说。
当73岁的王大爷拿着用过的卫生纸当成宝贝时,于文平总是耐心接过患者递过来的“宝贝”,握着老人的手在空中划出弧线:那一刻,老人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光芒。“这些老年患者只是被困在时间里,我们要把尊严一点点还回去。”
在山东省戴庄医院,绝大多数是日复一日的耐心守候。这些白衣天使用温柔对抗遗忘,以执着融化心冰。他们治愈的不仅是疾病,更是岁月留给生命的伤痕——而这,正是医学最动人的温度。
传承
星火不熄守护希望之光
“戴医”精神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几代医者的仁心守望,书写了跨越时光的医者担当。山东省戴庄医院一代又一代的医师,在时间里洗礼积淀、从发展中修炼成长,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爱心,以仁心仁术点亮患者“心灵之光”。精神五科主任医师韩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36年来,他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用妙手仁心守护患者幸福。作为“老牌”科主任,他带领大家精诚团结协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临床骨干。
“36年来,我见证了诊断标准的更新,治疗手段的升级,知识‘折旧’的速度超乎想象。每次跟年轻医师交流,我最想说的就是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向课本学习,向前辈学习,深耕专业沃土,保持终身学习。”回忆起多年来的点点滴滴,韩鹏十分感慨。
“初到精神科时,我一度‘压力山大’,幸好有韩主任这样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带教。”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该科年轻医生蔡旭说,韩主任在临床上严谨细致,对诊断评估、病情观察、方案制定等各个环节都有着极高的标准。每一次查房和病例讨论,他都会详细分析病情演变规律,指出潜在风险与干预重点,并耐心引导我们在思考中找到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收获满满。
曾有一名39岁的女性患者到该科治疗,她的临床表现与多种精神障碍相似,病情判断并不容易。“但韩主任仔细观察她的举止和动作,敏锐地注意到她双上肢存在粗大震颤及轻微摆臂样动作。他一边向我们详细分析这些细节背后的临床意义,一边结合患者既往严重肝损害的病史,提示我们不能忽视肝性脑病的可能。”蔡旭说。最终患者被确诊为肝性脑病。
如今,该科年轻的医生已经能够独立承担临床工作,可以在诊室和病房中从容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这一路走来,离不开老师、前辈们的扶持——这种‘传帮带’精神早已融入科室文化。作为年轻一代,我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蔡旭说。
蝶变
高质量发展永不止步
近日,山东省戴庄医院物理治疗科(神经调控中心)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脑机接口重大专项课题,成功获批“国家脑机接口重大专项临床应用示范基地”,标志着医院在神经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喜讯不断,捷报频传。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能够获批“国家脑机接口重大专项临床应用示范基地”,对深耕该专业领域的戴庄医院来说绝非偶然。据医院物理治疗科、精神康复科主任李坤博士介绍,科室致力于研究神经调控技术,整合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时间干涉电刺激等尖端手段,结合多模态脑功能评估体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科室团队汇聚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科研转化能力突出,2024年成功获批“济宁市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物理治疗科高水平人才云集、创新动力澎湃的良好局面是医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院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自李坤博士2023年入职医院以来,将物理治疗科从仅有1名博士的团队,发展为“2博9硕11中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矩阵,成为国家级“精神医学物理治疗基地”的核心力量。近一年来,团队以第一单位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11篇,覆盖精神障碍物理治疗、神经刺激机制等前沿领域。联合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组建学术委员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推动“临床—科研—产业”融合。李坤同时担任河南医药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的硕士生兼职导师。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目前累计项目20余项,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土壤。主导研发“脑—机协同干预”和“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