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0日
第04版:

“汤代有卞随”何以误为“汤伐有卞”

庄新明

卞国,作为夏商时期的黄帝后裔姬姓国,承载着千年的传说与历史的回响。今泗水县东部、平邑县西部,是卞国故地。在一些书籍、报刊上,充斥着商初“汤伐有卞”的说法,卞国因此灭亡。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如今的卞城遗址,依然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伐有卞”:历史迷雾中的真相

“汤伐有卞”的说法,宛如一层历史的迷雾,笼罩在卞国的上空。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明洪武十七年成书的《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其中“鲁分野”部分提到“泗水县,商,古卞明国,汤伐有卞”。此后,明嘉靖三十九年成书的《论语类考·封国考》亦有类似记载:“鲁之卞邑,即古卞明之国,成汤尝伐有卞矣。”

然而,明朝洪武年间距离商汤时期已逾330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使得这一说法缺乏更早的文献或考古发现的支持。现存资料中,注明“汤伐有卞”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其一,清朝雍正《山东通志》载:“卞,古卞明国。《竹书纪年》云‘汤伐有卞’。今泗水县有卞城。”之后的乾隆《兖州府志》、光绪《山东通志》都采用此说。然而,《竹书纪年》作为战国魏国史官所作,西晋出土整理的竹简文献,遍查今本、古本,并无“汤伐有卞”的记载。

清代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中指出:“《通志》引:《纪年》云‘汤伐有卞’。《纪年》无此文,而《路史·卞国下》有‘汤伐有卞随’之文,引殊误。”今人引用时,变通为“雍正《山东通志》载:卞,古卞明国……汤伐有卞。今泗水县有卞城”。

其二,明末清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提到:“卞城在县东五十里,古卞国。《记》曰:‘汤伐有卞。’是也。”然而,遍读《史记》《礼记》,未发现“汤伐有卞”的记载,且《记》所指为何经典,令人费解。

其三,清代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亦载:“卞,古国……《记》曰:汤伐有卞。春秋时为鲁卞邑。”同样未明确《记》为何物,让人一头雾水。这些记载,如同历史的碎片,散落在岁月的长河中,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真相。

“汤代有卞随”:被误读的记载

“汤伐有卞”的说法,有的文章注明摘自南宋罗泌的《路史》。该书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现存宋刻本仅存残本,而明刻本中以嘉靖年间的洪楩刻本成书最早,且保存宋刻面貌最完整。书中“黄帝后姬姓国”载:“卞,卞明国。汤代有卞随,或云:‘即弁’……今泗水县有卞故城,汉属鲁国。季武子以自封,姜氏会齐侯处。”此处记载“汤代有卞随”。

“汤代有卞随”的记载,源于《庄子》《吕氏春秋》中的“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商汤讨伐夏桀时,与卞随谋划,卞随拒绝参与并最终投水自尽。南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也载:“卞:谨按:《庄子》:汤时有卞随……”证明宋代并无“汤伐有卞随”之说。

然而,后世《路史》其他刻本误载“汤伐有卞随”,一字之差导致误解。后人在引用时,又自作主张改为“汤伐有卞”,去掉了“随”,虽可解释为“商汤讨伐卞国”,但治学态度不严谨。然而,洪楩刻本《路史》仍被博学者推崇,民国于右任著有《黄帝功德记》,认为“卞,卞明国,汤代有卞随……今泗水县有卞故城,汉属鲁国。在今山东”,注明是“据《路史·国名纪》所载”。

卞与商:从同盟到融合

有学者以甲骨文卜辞作为“汤伐有卞”的论据,但相关内容与古卞国或卞地并无关联。学者徐中舒考证,甲骨文中的“弁”是古代帽子;于省吾认为所谓“弁”是误读,胡厚宣研究认为卜辞与祭祀有关,而非与卞国有关。

对于“商”与“卞”的关系,学者田昌五、方辉认为是“同盟”关系,在《“景亳之会”的考古学观察》中论述:“商汤在东方的另一个支持者是卞国。《吕氏春秋·离俗》篇曰: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学者张国硕、杜金鹏和宋镇豪均认为,商汤讨伐夏桀时,有“卞国”追随。

从中商时期的仲丁东征蓝夷,到商末周王纣王东征。这一时期,作为东夷人的“卞”,卷入了与“商”的战争。宋镇豪主编的《商代史》分析,“河亶甲征蓝夷、班方,可能逆泗河、汶河而上,直达泗水天齐庙一带。根据商文化在山东的分布大势,在二里岗上层末段,商人势力即直抵泗水的天齐庙一带”。

方辉认为,“班方当即‘有卞’。因为从上引文献看,与蓝夷一样,班方应当是族名,而非单纯的地名。再从音韵学角度讲,班为帮纽元部,卞为并纽元部,在上古音中属于双声叠韵字,可通用。面贲为帮纽文部,虽与班为双声,但从韵部来讲,毕竟不如卞更为直接。

卞曾帮助汤灭夏,见于《吕氏春秋·离俗》,文曰:‘汤将伐桀,因卞随谋。’卞随,又见于《庄子》和《荀子》,乃商汤盟邦卞国之君。可见,有卞在夏末商初是非常活跃的”。

徐基持相同观点,在《商代的山东》中指出:“据考证,河亶甲所征之班方(卞)即在汶泗流域中上游地区。可能班方被征灭国后,即扶持奄国于此作为商王国的东方屏障。”

仲丁、河亶甲侵占蓝夷和班方后,对东夷采取统治政策,这一过程可从考古发现所见史迹予以考察。泗水县金庄镇尹家城、泗张镇天齐庙遗址一西一东,相距数十里,文化堆积层几乎相同:从上到下分别是商文化、岳石文化和龙山文化,而商文化层是单纯的。地层堆积反映了一种文化取代关系,商人到达卞国后,岳石文化的主人夷人被赶跑或被商军俘掳走。商人占据后,分封或扶持了异姓嬴奄政权,为诸侯国或方国。

图为山东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泗水卞桥 ■赵伟 摄影

2025-08-10 庄新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736.html 1 “汤代有卞随”何以误为“汤伐有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