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
第03版:

我初中时的邹县七中

吴伟岳

在张灯结彩、舞龙弄狮喜迎甲辰龙年的吉庆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又为节日欢乐带来了祥瑞气息。已至耄耋之年的我,在深夜仍辗转反侧不能入睡。透过窗帘的空隙,一片洁白将夜空映得锃亮。

朦胧中,忆起了初中时的求学生活。披衣下床,找出保存多年的影集,看到这组63年前的照片时,仿佛又回到少年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片希望的土地

1958年盛夏的太阳,像被柱子顶着立在当空,田间的人们歇凉去了。在邹县大束镇的一片农田里,高粱、谷子、地瓜等农作物已被匆匆收获,成群的鸟儿欢快地在田间觅食。

突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几只野兔撒欢似的向东坡窜去,鸟儿被惊得四处飞散。一面绣着“邹县建筑公司”的红旗,在空旷的田野里飘扬,特别引人注目。

头戴条编安全帽的建筑工人,顶着烈日,挥舞着铁镢、铁锨,翻开千百年来种植庄稼的熟土地。他们面前的图纸,是一排排明亮的教室;他们心中的蓝图,是一座新生的学校——邹县七中。

9月12日,邹县七中成立暨开学典礼在大束小学操场举行。会后,刚从部队转业,由县商业局长转任校长的高孝谦,率领4位师范学校毕业分来任教的老师,带领我们90多位新生,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新的学校。

面对只有一排教室,空旷、荒凉且没有围墙的校园,我的心情是激动、紧张而又惆怅。新课本发下来了,怀着对新知识的渴望,投入到繁重的勤工俭学体力劳动,一切迷惘都抛在脑后了。

进了教室,仔细听讲,认真做作业;到了工地,拼命和泥托坯烧砖,割草喂羊养兔子,拉锯砍檩做门窗……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勤工俭学的“小鲁班”

新建学校,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学校领导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勤工俭学,白手起家。“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好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学校建起了无窑烧砖厂、木工组、养殖场、小农场。

两个班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到了第二学期,我们搬进由自己烧砖、自己制作梁檩建起的宿舍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第一夜睡得特别舒服、踏实。看到新招的二级新生进入由我们自建的新教室,师生的脸上露出了骄傲的微笑。我被分配到技术含量很高的木工组,配合师傅拉下锯解大梁。一次,支撑大梁的架子歪了,师傅敏捷地从大梁上跳下,拉下锯的我被大梁撞倒了,这吓坏了校领导,立即把我送到公社卫生院。还好,没有大碍,只是腿部有些皮外伤。

以后不久,我便学会了用墨斗吊线、开榫凿卯扣梁打门窗的技术活。直到毕业中考结束,学校仍留我在木工组帮忙。一次砍檩时,一走神,手中的锛砍到左脚脖上方的踝骨处,即刻疼痛难忍。

由于锛伤特殊,伤口内窄外宽,虽然多次治疗,仍数月才愈合。真应了那句俗语:木匠的脚脖——早晚一锛。直到现在,仍留有疤痕,成了一生的印记。

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

师范毕业来初中任教的几位老师,自觉学历不高,便利用假期到曲阜师范学院参加函授学习。平时教学缺少教具,便和木工师傅一起制作三角尺、函数尺、半圆仪、地球仪等。白手起家,自建实验室,满足化学、物理课的实验活动。

他们虚心好学,1960年春看到曲师数学系发明“线性规划”的报道时,便带领我们深入附近生产队,调查小麦种植地块的布局,配合生产队规划打麦场,使每块麦地距打麦场保持最短距离,很受社员欢迎。

1959年寒假,学校大胆提出并报上级批准,开办了大改班,招收一个班新生,排序为三级,计划学习两年半,和二级同时毕业。整个校园每天都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每到晚上,教室明亮的汽灯光下,只听到汽灯呼呼的燃烧声,唰唰的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当作业本或试卷发下来,看到红红的100或优、甲的符号,个个欢欣鼓舞。当然,也有不理想的叹息声。

1960年春,济宁地区举办初中会考,邹县七中名列榜首。专署和县里给了我们学校很多荣誉,很多兄弟学校师生来校观摩、听课,锦旗、奖状挂满了一个展室。

我的班主任刘洪恩老师,这年“五一”节光荣地代表济宁专区教育系统,去北京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尔后,刘老师即升为校教导主任、校长,后又转任邹县一中(邹城一中)校长。

我们都长大了

小学毕业时,我们的报考方向是位于田黄镇的邹县四中,录取时变成新建的邹县七中。简陋的校区在我心理上的反差很大,由此在开学阶段和原校的几个同学惺惺相惜,相处得很好,以至被个别老师认成拉小团体,视为落后分子。

1960年春季的专区会考,成了我求学路上的转折点。我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为学校争了光。其中数学考了95分,一道代数应用题答案中少简化了一步,被扣5分,而我班的团支部书记,数学才考了5分。

这期间我写的一篇文章《论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在校黑板报上刊登,受到了上级检查团、兄弟学校参观团的一致好评。此后,校领导、班主任纷纷找我谈话,动员我加入共青团,并为检查团和参观团当向导、作演讲。

在随后班委会改选、组建校学生会时,我当选为两级学习委员。直至1961年在邹县一中参加中考时,监考老师看了我的试卷,问我报的哪个学校,得知是济宁一中时,他无奈地说,怎么不报咱邹县一中?

升入高中后,在和来自汶上县的刘文建同学聊天时,他说到了去邹县七中参观时的一些细节,我们俩还在一个宿舍搭通铺,当过一夜的舍友。

①学校合影。前排左一为作者,中排中间为高校长②班级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前排右3为刘洪恩老师

2025-08-09 吴伟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642.html 1 我初中时的邹县七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