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第03版:

为什么术后康复是“二次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 吴琛琛

当医生宣布“手术非常成功”时,很多患者以为康复之路已经抵达终点。但临床数据显示:大约30%的术后功能障碍源于忽视康复治疗,大约20%的二次损伤与康复不当直接相关。如果说手术是修复损伤的“上半场”,那么科学康复就是功能重建的“下半场”。二者缺一不可。

手术解决结构问题,康复重建功能联系

手术如同修补破损的机械零件,骨折后钢板固定恢复骨骼连续性,韧带断裂后缝合重建关节稳定性。但人体不是简单的机械组装,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关节的活动范围、肌肉的力量耐力,需要通过系统康复训练重新建立联系。

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为例,手术虽修复了韧带,但患肢肌肉已出现30%-50%的萎缩,关节活动度减少40%以上。若跳过康复直接负重行走,不仅会导致关节僵硬,更可能因肌肉无力引发二次断裂。临床证实,规范康复可使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率提升至92%,远高于自然恢复的58%。

康复训练的“黄金三角”:防粘连、促循环、建神经

术后康复绝非简单的“动一动”,而是基于人体生理规律的科学干预。在损伤后的炎症期(术后1-7天),轻柔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能防止组织粘连;在肿胀消退期(2-4周),等长收缩练习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在功能恢复期(1-3个月),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帮助大脑重新“认识”受伤部位,恢复动作协调性。

避开康复误区,科学回归生活

临床中常见患者陷入两大误区:一是“过度保护”,术后长期制动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二是“盲目锻炼”,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引发内固定松动。正确的康复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下肢损伤术后为例:

早期(术后1-2周):以减轻疼痛肿胀为主,可做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中期(2-6周):逐步增加肌肉力量训练,如直腿抬高练习增强股四头肌力量;

后期(3个月后):结合日常生活场景训练,如上下楼梯、蹲起动作,最终实现功能独立。

老年人术后康复更需个性化方案。75岁的张阿姨髋关节置换术后,经历了“床边坐起—助行器行走—独立如厕”的阶梯式康复训练,配合家庭康复指导,6周便实现自主行走,避免了长期卧床并发症。

康复是医患协作的旅程

术后康复需要患者、医生、康复师三方配合。医生评估手术情况,康复师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则需坚持执行并及时反馈感受。从手术当天就开始介入康复,这种无缝衔接模式能使康复周期缩短30%。

手术成功是康复的起点而非终点。科学康复的力量或许不会像手术那样立竿见影,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身体重建功能,让生活回归本来的模样。

2025-08-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541.html 1 为什么术后康复是“二次治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