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戴庄医院 储鑫
每次体检都正常,但总觉得浑身不对劲;症状像“打游击”,今天头痛明天胃痛;越在网上搜索病情越害怕,感觉自己得了绝症……如果你有以上任意一条,那么你可能是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即一个人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躯体症状,从而摆脱自我心理上的困境。换言之,不愉快的情绪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正常表达,而是通过躯体化反应得到代替表达。因此,躯体化症状的出现实则是身体的一种报警器,以躯体方面的不适来传达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躯体症状,这也许只是情绪耍的“小把戏”,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这些“小把戏”呢?
教你拆穿情绪的“小把戏”
一、识别典型信号
1.胃肠道不适:胃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
2.异常的皮肤感觉:皮肤的瘙痒、灼烧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3.呼吸不畅:咽喉异物感、灼烧感、梗阻感、呼吸急促。
4.身体疼痛:头痛、肩颈部疼痛、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肌肉疼痛僵硬。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口干口苦、忽冷忽热、潮热多汗、尿频。
6.检查矛盾:最不适的部位检查结果反而最好。
7.会“变身”的疼痛:今天头痛明天背痛,像“疼痛流浪汉”。
8.选择性发作:上班就痛,休假就消失。
躯体化症状在不同人身上往往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
二、心身健康快速自测(3分钟筛查)
请根据自己近期情况选择:
身体症状(如疼痛/疲劳/肠胃不适)是否随压力加重或减轻?(是则+2分)
是否因症状看过≥3个不同科室(如内科、神经科等)但未明确诊断?(是则+1分)
家人或朋友是否常认为你“想太多”或“过度担心健康”(是则+1分)
结果判断:
0-1分:当前心身症状风险较低,建议观察。
2-3分:可能存在压力相关的身体反应,需关注心理健康。
4分:建议尽快就诊心身医学科或精神心理科,进一步评估。
三、以下情况可能不是躯体化症状
特定部位固定疼痛(需排查器质性疾病)。
伴随发热或体重骤降(需优先排除肿瘤)。
四、躯体化症状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躯体化症状存在个体差异,在同一人身上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有时也会出现差异。同时,身体不适感的出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一些患者的负面情绪。
找到“听懂身体密语”的医生
一、就诊科室选择
科室优先级表:首选心身医学科、精神科(有躯体化专病门诊),次选临床心理科、神经内科。
查不出病因不等于没病,可能是病根在心里,建议到心身医学科及时就诊。
二、就医准备清单
1.既往检查报告(避免重复检查)。
2.症状日记(记录发作时间/诱因)。
3.家族心理疾病史。
三、专业应对指南
四大心理疗法:一是森田疗法,核心要诀是“带着症状去生活”,适合人群为过度关注身体信号者;二是认知疗法,核心要诀是“你的担心90%不会成真”,适合人群为疑病观念强烈者;三是心理动力学,核心要诀是“解锁童年的情绪密码”,适合人群为有未处理的心理创伤者;四是支持疗法,核心要诀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适合人群为需要情感支持者。
四、给患者的“定心丸”,记住三句话
你的身体很健康,只是情绪在“撒娇”。症状像乌云,情绪阳光出来就会散。最可怕的不是症状,是对症状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