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孟洋)暑假期间,青少年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全市公安机关积极响应社会关切,聚焦交通安全出行、防溺水以及打击涉未成年人犯罪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切实保障了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筑牢交通安全防线,守护青少年出行平安。暑假前夕,组织民警走进学校,开展“暑前最后一课”安全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演示安全头盔佩戴方法、鬼探头和逆行的危害,讲解“未满12岁禁止骑车上路”等法规,系统普及步行、骑行、乘车等基础安全知识,期间共组织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26场。暑假期间,通过开展“暑期交通安全体验日”社会实践,交通安全进幼儿园、进驾校等活动,教育学生暑假期间出行“知危险 会避险”,安全文明出行。深入走访辖区学校,共同研究商讨对策,就暑期开展警营开放活动达成共识,重点组织所有参观者观看交通安全宣传视频、交通事故图片展览,让他们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织密防溺水安全网络,筑牢青少年生命安全屏障。各县市区公安机关会同教育、水务、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水库、湖泊、河道等警示标识的设立情况和预防溺水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排查,建立完善工作台账,实行“一地一档”动态管理。常态化开展“回头看”活动,督促水域权属单位及时修复损坏、缺失的警示标牌,补齐防护设施。建立公安与专业救援队伍常态化联动训练机制,实现技术力量互补。开展应急救援联合演练,重点培训水上应急救援知识和常见救援器材操作技能,切实提升一线民警现场处置能力。深化宣传引导,提升防护意识和能力。组织725名公安“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深入中小学开展“珍爱生命、严防溺水”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将防溺水知识带进课堂、融入日常。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公安新媒体矩阵加大防溺水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预防溺水的浓厚氛围。
严打拐卖儿童犯罪,筑牢青少年安全防线。运用技术手段,快速侦办案件。持续开展打拐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严格执行拐卖儿童案件“一长三包”责任制和儿童失踪快速查找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拐卖儿童犯罪线索进行分析研判,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提高抓捕效率,今年以来拐卖现案破案率实现100%。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强化打击力度。树立市县一盘棋意识,精准分析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案件特点,实现精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