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侯舒畅
“刘姐,这串‘阳光玫瑰’留22粒行不?”清晨的韩庄村葡萄园里,工人举着果串问刘艳梅。她指尖拨开叶片仔细看:“再摘俩,留20粒正好——养分得攒足了,才配得上咱高河的招牌。”蹲在葡萄架下的刘艳梅,裤脚沾着露水,这是高河街道特色农业里最寻常的一幕。从街道鼓励“精品化种植”那天起,她就认准了“慢养出好果”的理儿。
在金乡县高河街道,“特色农产品要走品质路”不是口号。街道干部一次次来葡萄园调研,帮着对接农业专家,建议搞“避雨栽培”“人工除草”;得知园区缺技术,又牵线请第三方检测机构上门,“农产品安全是底线,得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如今刘艳梅管的8亩核心区,16个工人轮着班疏果、除草,不用催熟剂,等够120天自然成熟,“街道常说‘宁肯成本高一点,也要保住品质’,你看这糖度19.2的‘阳光玫瑰’,就是这么种出来的。”
为了让“高河产”有底气,街道还帮着园区建“溯源体系”:扫码能看葡萄生长记录,采收前必须过第三方农残检测。“下一步想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街道已经帮我们对接了相关部门。”刘艳梅说,这颗葡萄里,藏着高河“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
“6月‘早霞玫瑰’、8月‘阳光玫瑰’、11月‘冰美人’——在高河,大半年都能摘新鲜葡萄!”济宁游客王女士提着果篮,身后的葡萄架下满是笑声。这“四季有果”的景象,是高河街道“农业+旅游”的巧思。街道干部带着园主跑市场时发现,传统葡萄园“扎堆上市”容易滞销,便建议“错峰种植”,还帮着联系周边度假村、饭店,“游客来了能摘葡萄、能吃农家菜,才能留得住人”。
现在的韩庄葡萄园,早已不是单一的种植园。街道规划的“采摘动线”让游客逛得舒心,配套的停车场、休息区慢慢建起来;冬天葡萄歇茬时,按街道“四季不闲”的建议种上有机西红柿,腊月里也能看到游客采摘的身影。上海游客尝过“甜玫瑰”后特意打来电话:“你们高河的葡萄有小时候的味道,明年还来。”这样的认可,让街道干部更坚定了“小而精”的路子。
葡萄火了,高河的乡亲们也跟着受益。分拣打包的李俊算过账:“以前农闲时没事干,现在街道帮葡萄园扩规模,我从5月干到11月,每月能挣4000多元。”像他这样在园区务工的村民有13个,采摘季最多能雇到32人,“家门口就业”成了高河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冰美人’能卖到30元一斤还抢手,这就是特色的力量!”园区负责人马光辉拿着长条形的葡萄说。这话里藏着高河街道的产业智慧。知道金乡葡萄种植多,就避开“拼规模”,走“拼特色”的路。街道帮着引进稀有品种,组织去外地学“精准种植”技术,“阳光玫瑰”增施羊粪提香、“金手指”加钾肥增脆的法子,都是这么学来的。
如今“韩庄葡萄”成了高河名片:4斤精品礼盒卖128元,上海、杭州的订单不断;连品相稍差的二级果,也在街道牵线下,和果汁厂谈好了“高于市场价30%收购”。“街道正帮我们对接冷链专线,以后杭州客人24小时就能尝到刚摘的,损耗能从8%降到2%。”马光辉说,下一步还想按街道规划建研学工坊,“让游客摘葡萄、做果酱,把‘高河甜’变成体验游。”
阳光下,葡萄架上的“阳光玫瑰”还挂着晨露。这串从韩庄土地里长出来的葡萄,不仅用“有机健康”“四季可摘”“风味独特”串起了整整一年的“甜” ,更成了高河街道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特色化突围”的思路里,它既让游客尝到了新鲜,让村民挣到了实在钱,更证明:哪怕是一颗葡萄,只要守住特色、做足品质,就能成为激活乡村的“甜蜜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