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马思为 李莎莎
“王杰”
“到!”
在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装步六连,有一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特殊仪式——每次晚点名,第一个被呼点的名字永远是“王杰”,而回应的,是全连官兵震耳欲聋的齐声应答。
这声穿越时空的呼应,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承载着一支部队对“两不怕”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尤其对于“王杰班”的战士而言,王杰精神早已超越了历史的维度,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2017年随着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浪潮,“王杰班”由工兵班调整为装甲步兵班,随后又换装某新型步兵战车。这意味着,所有训练都要从零开始。
转型初期,班里一专多能训练成绩迟迟没有突破。当时的班长王大毛心急如焚,他带着全班战士在王杰雕塑前表决心:“再苦再难也要迈过转型这道坎儿。”朴实的话语点燃了全班的斗志。
从此,每天太阳刚露头,训练场上便有了他们的身影,晚上回到宿舍,大家又马不停蹄地钻研装甲兵专业理论……
为了不辜负“王杰班”这3个字的分量,为了在战场上能“先人一步”,他们还定下了一个近乎苛刻的目标:减员至7人时,战斗能力不打折扣;减员至5人时,能继续冲锋陷阵;哪怕减员至两人,也要坚守阵地、坚持战斗。
目标既定,唯有苦练。在闷热的装甲步战车里,他们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王杰班”战士们的手背、膝盖上爬满了伤疤,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王杰班”全员取得了通信、射击、驾驶、载员4个专业的等级证书,这样的成绩背后,是“两不怕”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王杰部队的战士来说,从英雄王杰身上淬炼出的战斗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爸爸妈妈,不论你们听到怎样的噩耗,请相信,那就是因我选择这个职业而注定离开你们的方式……”这是一名王杰部队战士在“三信一书”活动中写下的告别信,短短一段话,字字千钧,道尽了军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家国情怀。
长期赓续传承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近年来,王杰部队积极探索开展“三信一书”活动,官兵们写下的“告别信”,字里行间是对亲人的眷恋,更是对使命的决绝。
亲人的“嘱托信”里,有不舍更有骄傲;社会的“慰问信”中,有期盼更有信任。而退伍老兵递交的“请战书”,则是“若有战、召必回”的铿锵誓言。
当集结号再次吹响,当晚点名的“王杰”声在营区回荡,那一声声嘹亮的“到”里,澎湃着的是一代代军人的忠诚接力,是“最可爱的人”用生命与青春许下的永恒承诺。
这份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奋斗中淬炼、于奉献中升华的“两不怕”精神,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