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全媒体记者 武旭 刘菲)“电子营业执照+移动入网”融合应用,企业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完成业务办理,效率快速提升的背后,是系统优化与思维方式的转变。
“只填一次表”的方便快捷,让一次“个转企”的政务服务收获满满好评的同时,也让企业主切身感受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掷地有声;党建与园区建设深度融合,政务服务到园区开设“网点”,6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圆满办”,让入园的初创与小微企业有了更加宽广的生长空间。
济宁高新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不断打造更加高效、便捷、亲清的营商软环境,聚焦“两优两新”产业、深入推进“1477”发展布局,以精准施策和暖心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通过‘开工建设一件事’专区,我们仅在线上提交一次申请,当天就顺利办结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安全监督、用电报装、用水报装等多项业务,这为我们项目的迅速启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济宁恒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梁经理说。济宁恒源智能新建车间项目作为今年济宁高新区首个“开工一件事”改革受益者,从施工许可到水电报装实现“云端极速批”。
2025年,济宁高新区将营商环境优化作为深化改革“关键一环”,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动服务从“一件事”向“一类事”升级。强化数字基建支撑,推进宁华大数据智算中心等项目建设,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依托“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推动建筑工程机械、现代内河航运等产业链数据资源共享,加速50家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等标杆,以数实融合提升服务效能。
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济宁高新区全力推动政务服务改革,营造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新环境。
设立“一件事”专窗,围绕高新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众需要,整合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功能,创新再造工商业光伏报装、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等18项“一件事”集成事项。这些集成事项实行一次受理、并联审批、证照同发,环节压缩74%,材料简化39%,提高了办事效率。
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趋势,搭建各类高效便捷平台。充分利用山东政务服务网、爱山东App等PC端、掌上端,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企业群众一点即办。推行外卖点单“跑小青骑手帮你跑”,建立106人区、街、村三级分级调配的“跑小青”骑手队伍,推出10余项高频“跑腿”事项,企业、群众线上下单,“跑小青”骑手主动接单,让政务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外卖”点单式办理。
此外,济宁高新区拓展服务半径,构建“1+5+N”多层级联动“就近办”服务体系,5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5个社会合作网点、10个园区企业服务站联动服务,分类分需求精准延伸高频事项,让“一件事”实现“就近办”,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为满足园区和企业办事需求,济宁创新谷集团在园区建设高新区政务服务e大厅,可提供企业开办、税务、不动产登记、社保等6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圆满办”。聚焦“五好”园区建设,持续转变政府服务方式,济宁高新区推动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化升级、专业化服务、高效化运作,为企业落户、项目落地、产业落成提供全链条、全事项“零付费”“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解决企业初来乍到“门不清、路不熟、业不专”“来回跑、重复跑、无效跑”等问题,为企业投产降本提速。一般事项办理节约2天以上,复杂事项节约15天以上,事项平均跑腿次数减少3次以上,60%的事项实现企业“零跑腿”。
围绕惠企政策落实,高新区创新“服务包保”机制,做到政策上门找企业,推动上级政策红利全盘接纳、发挥效能。当好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桥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健全规划、招商、供地、退出等供地全周期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争取技改再贷款、设备更新贴息等政策支持,助力企业扩能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