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饮水
巩固脱贫成果
贴心交流 嘘寒问暖
一人就业 全家脱贫
深入基层摸实情
扑下身子解难题
产业扶贫 优化帮扶
扶贫档案 规范管理
■本版图片由记者 刘传伏 摄
本报记者 唐修岳 本报通讯员 张美荣 李海英 郭海深 王祥宝
深秋的端信兖州,丹桂飘香、阳光和煦,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漫步乡村,干净整齐的农家院落砖瓦相连,成片的沃野孕育着希望,构成了一幅秀美、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农村画卷;走在城区,笔直的街道交错纵横,现代化的居民社区镶嵌在雅致的景观绿化之中,人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饱含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话语,无不生动书写着精准扶贫带来的喜人改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多年来,兖州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坚持“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原则,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到2019年9月底,兖州区已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2538户,贫困人口4996人。加强建档立卡数据统计分析和清洗比对工作,全面完善提升数据信息质量,1至9月份核实清洗扶贫对象基本信息数据10次,核查校准各类疑似数据信息1562条,并已全部更新完善。按照省市要求,结合贫困人口实际状况,排查梳理并汇总上报脱贫不再享受政策337户、811人。
产业富民见实效 携手共赴小康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关于全面小康的论述,凸显出精准扶贫工作在其中的重大意义。而今,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兖州各处激荡起了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近日,山东运河之都生态酒庄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十几名工人秩序井然地分布在流水线两侧,仔细认真地贴标、质检、整理、封箱……
皮肤黝黑、目光专注的李福全正是其中一名员工。李福全今年51岁,兖州区兴隆庄街道汪家庙村建档立卡扶贫户,是该企业安置的扶贫员工之一,2015年正式脱贫摘帽。他告诉记者,以前为了养家糊口他做过建筑工人,当过货物装卸工,还曾远赴他乡几千里做工。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加之妻子长年卧病,孩子尚在读书,已经不能再出远门赚钱。在街道扶贫办工作人员的推荐鼓励下,他来到了酒厂工作。现在他基本上是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人,一个月还能赚到2000多块钱,非常心满意足。
该企业以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托,以贫困群众劳动能力为基础,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先后吸纳巨王林村、大施村、后小疃村、刘岗村、三官庙村5户贫困家庭5名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带动19名扶贫群众摘掉“穷帽”,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产业扶贫目标。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产业扶贫是盘大棋,想要旗开得胜无往不利,不仅要“深谋远虑”,更要把握“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巧妙作用。
兖州区积极围绕产业扶贫这一主题,已完成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三年滚动储备入库计划项目13个。成立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理事会365个,理事会成员达到1815人。加强2017年度蝎之源农业蝎子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项目、李堂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产业扶贫项目、三棵树农业智能连栋大棚产业扶贫项目、福源林业滴灌灌溉设施产业扶贫项目等4个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管护、监督监管,推动项目实施主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为47户11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时保量兑现人均600元的项目收益。稳步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2016年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完成了经营主体变更、发改部门备案、电站巡检清洗维护等工作。9月份区扶贫办与百意物业公司签订了委托管理合作协议书,由百意物业公司负责光伏扶贫项目的管理、运营和维护。截止到10月底已完成受益贫困户2017年度和2018年度的收益补齐发放工作。
精准施策出实招 脱贫质量稳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行业扶贫作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
“现在政策真是好,我们没想到的都替我们想到了。”近日,记者在兖州区新兖镇沈官屯村采访时,总能听到贫困户发自肺腑的真情感言。
原来,为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持续深化巩固脱贫成果,兖州区从去年开始大力实施“一村一水站惠民直饮水”扶贫项目。直饮水扶贫项目采取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有偿服务模式,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在具备条件村(社区)建设惠民直饮水站,建成后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继续享受政策)每户每年无偿提供健康饮用水800升,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
“我们扶贫水站的水不仅好喝,价格还便宜,以普通7.5升容量的取水桶来说,接满一桶水只需0.38元,可以满足一家人一天的饮水、做饭需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兖镇扶贫办主任刘艳霞介绍,目前,沈官屯村的20户贫困户全部领取了免费水卡,实现了全村贫困户全覆盖。
多年来,兖州区广泛开展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工作。积极推动行业扶贫政策落地,编制印发了《民生扶贫政策汇编》,聚焦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高龄补贴、助残扶残等行业扶贫政策,加大信息数据共建共享力度,逐户逐人核实已脱贫享受政策情况,落实行业部门扶贫政策。区民政局积极做好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衔接、管理衔接和其他救助措施的衔接,切实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区残联联合相关行业单位为全区持证残疾人每人购买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每份保单最高可获得10万元意外伤害险保障。区文广新局实施广电行业扶贫,完成2463户贫困户有线电视安装任务,实现了广电扶贫惠民政策应享尽享。区妇联开展了“聚力精准扶贫、成就未来梦想”扶贫助学结对救助活动,结对救助90名来自精准扶贫家庭的贫困儿童,为每名儿童送上500元助学金,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机制完善聚合力 脱贫攻坚谱新篇
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党员干部要担负起扶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多一份担当作为,多一份方式方法,多一份“接地气”的思路,以钉钉子精神,加快解决群众关切的每一个实际问题。
兖州区结合省市扶贫工作安排及全区“三重”工作部署,出台了《济宁市兖州区2019年精准扶贫工作要点》,明确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实行定量、定性、定岗、定责管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以责任落实推进工作落实。结合脱贫攻坚“春风行动”“问题整改落实季”“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等活动,认真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和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整治,对各级各类需整改问题建立台账并组成督查组深入镇村进行回访督查,确保问题整改不留死角,贫困户脱贫成效经得起各级检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精准识别规范整改,谱写精准扶贫新篇章。具体工作中,积极完成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通过深入核实清洗贫困户信息数据,核查校准各类疑似问题,使得建档立卡数据更加精准。积极规范提升扶贫档案,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规范管理、注重实效、用管并重”的原则,对2014年以来的精准扶贫档案进行规范提升,通过真实、完整、准确、全面记录和保存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管好用好精准扶贫档案,确保全区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提档升级。抓好各类核查整改落实,结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问题信息专项整改月”“问题整改和数据信息调整补录”专项活动,聚焦有房有车等五类人员问题信息,到村到户、见人见事,严格标准程序,彻底纠偏纠错,开展问题信息核查整改工作,确保该享受政策的一人不落、不该享受政策的一个不留,推动建档立卡数据精准再精准。
资金使用要精准是精准扶贫的要义之一。在此方面,兖州区严格资金拨付,按照资金使用流程,需要公示的按规定公示,需要通过省涉农资金一本通系统发放的资金按规定发放,中间不设任何环节,有效防止资金在中转中的挪用和截留,确保干部职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碰扶贫资金“高压线”。多措并举加强资金监管,对资金的管理与分配实行“四公开”:即公开资金来源、公开资金投向、公开工作程序、公开分配结果。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关键性保障作用,进一步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为2961户60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办理了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于一体的“扶贫特惠保”综合保障险,切实提高贫困群众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并通过整合财政扶贫涉农资金,全面开展贫困户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基础设施条件。
党建扶贫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这一点,兖州区各级始终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机关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强化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学习研讨,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组织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相关视频教材,重点学习了“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脱贫攻坚培训,在全区党员集中培训暨新一届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兖州区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对精准扶贫知识及有关政策知晓率。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决议、决定和指示,切实履行好党支部书记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制度,切实抓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在重大决策上做到既民主又集中,充分发挥班子成员集体智慧,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提高班子的战斗力。
一项项直抵民心的举措,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据,一张张满怀欣喜的面庞,无不昭示兖州区精准扶贫工作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展望2020,兖州区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者气概,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加快绘就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