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戴庄医院 杨苗
当孩子突然开始抗拒上学,对作业敷衍了事,或是频繁抱怨“学习没意思”时,许多家长往往陷入焦虑:“孩子怎么突然不爱学习了?”事实上,厌学从来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孩子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与压力发出的“求救信号”。家长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及时捕捉孩子释放的信号,追溯问题根源,才能帮助孩子重建学习动力,克服厌学心理。
正确捕捉孩子厌学的信号
情绪上的变化。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时,情绪波动是最直观的信号。他们可能变得格外敏感易怒,也可能长期情绪低落。此外,过度焦虑也是常见表现,例如在考试前反复出现头痛、腹痛等症状,或是入睡困难、频繁做噩梦,这些身体反应实则是心理压力的外在体现。
行为上的异常。孩子的日常行为会暴露出许多关键线索。内隐型厌学的孩子可能表面顺从,但课堂上常走神发呆,作业敷衍了事等;而外显型厌学的表现更为直接,他们会公然抗拒学习,如拒绝写作业,甚至频繁迟到、旷课,用逃学、沉迷游戏等方式逃避学习。原本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孤僻,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回避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也是厌学的重要信号。
言语中的暗示。孩子不经意的话语中往往藏着真实想法。如果他们频繁抱怨“学习没用”“我肯定学不好”,或是吐槽“作业太多”,甚至直接说“不想上学”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在向家长求助。
学业状态的转变。原本成绩稳定的孩子,若出现成绩断崖式下滑,且对落后的成绩毫不在意;或是学习态度从积极主动变得消极被动,这些都暗示着孩子可能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需要家长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发现异常“信号”,应该怎么做
第一步:建立信任,避免“对抗式沟通”。一是控制情绪,先倾听后评价。发现孩子异常时,应避免质问,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表达关心。二是接纳情绪,不急于否定。即使孩子的想法不合理,也要先回应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才能打开心扉。
第二步:抽丝剥茧,锁定问题根源。一是家庭自查。反思是否存在“高压教育”,比如过度批评、成绩至上、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导火索。二是家校联动。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课堂参与度、人际关系、是否遭遇特殊事件,比如被欺凌、被误解等细节。三是专业评估。若孩子出现严重情绪问题,比如抑郁、自伤倾向,或学习障碍,比如读写困难,应及时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就医。
第三步:分阶段干预,重建学习动力。短期内要缓解情绪压力。允许孩子适度调整节奏,如减少课外班、降低作业量,给予心理缓冲期。用“小目标”替代“大要求”,通过微小成就重建信心。中期要解决核心矛盾。若因学业困难厌学,可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或聘请专业辅导老师;若因人际关系问题,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巧,或联系学校介入调解。引导孩子将兴趣与学习结合起来,长期预防复发。营造家庭支持氛围,减少成绩比较,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每周安排“无作业日”,通过亲子活动增强情感联结。培养心理韧性,通过运动、挫折教育等,帮助孩子学会应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