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曹慧慧 刘相)2025年以来,济宁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以锻造“有力度、有温度、有智慧”的三支执法队伍为抓手,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专业化、智慧化水平,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锻造“有力度”执法铁军,筑牢安全防线。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令出必行、令行禁止。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实现执法流程全透明、责任可追溯。突出重点时段保障,进行全市超限超载治理行动、客运市场整治活动、水路交通“打非治违”行动。突出区域执法联动、跨区域联合执法,先后开展微山、鱼台水上交通联合执法,黄河流域两省九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联合行动,鲁南经济圈城市群联合执法集中行动。2025年1至5月,全市共处罚案件5011起,开展水上执法巡航19988.8公里,巡查高速公路17.08万公里、国省道30余万公里,有效净化运输市场环境,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传递“有温度”执法服务,厚植为民情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将柔性执法融入日常监管,让交通运输从业者感受到交通运输执法的“温度”与“柔度”。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推广“综合查一次”制度,完善联合检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非现场执法工作机制,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扎实开展涉企专项整治,保障企业发展,切实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减负”。坚持关口前移、以防为主,全面推行“首违不罚”“说理式执法”“轻微免罚不罚”等柔性执法措施,积极探索对运输新业态企业包容审慎监管的途径和方式,减少末端处罚,构建和谐社会。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开展“送法上门”“入企培训”等活动,1至5月份,组织普法宣传进企业、进社区活动3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实施首违不罚、轻微不罚260余件,社会认可度、满意度持续提升。
构建“有智慧”执法体系,赋能精准治理。以“智慧交通”建设为牵引,推动执法从“人海战术”向“数据驱动”转型升级。组建“云执法”工作专班,打造集道路、公路、水路、高速公路、工程质量五大领域为一体的“云执法”平台,以数智执法,减少执法干扰,提升执法效能。规划治超非现场技术监控设施79处,目前累计建成57处,实现国省道、县乡公路全覆盖信息化治超格局。搭建了“济宁交通云执法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可实现对全市210公里航道的电子巡航,对8大港区、41个港口、6个锚泊区和7个船闸区的实时数字监管。该平台先后获得市、省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一等奖、并列第一名,同时入选交通运输部“四基四化”建设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