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辉 丁晓晓
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东岸的济宁港,近年来经过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的完美再造,已成为山东省内乃至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北煤南运、南货北调、集装箱运输”的大型航运物资集散地,在这里巍然矗立。
科技助力港口建设,整合资源壮大自身,济宁能源的创业者们以江海的胸怀与胆识,创新求变,让不沿江、不靠海的济宁港,成为内河航运的“绝对主力”。
“济港通”:让航运变得更加“智慧”
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济宁段全长230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0%以上。其航道里程规划达1100公里,占山东省内河航道总里程的80%,其中京杭运河主航道210公里,占京杭运河通航总里程的24%,具备 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通江达海的能力。
2024年,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666万吨,占山东内河航运的 77.1%,稳居全省港口第4位、内河港口第1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3.2万标箱,连续3年实现翻番增长。是全国内河36个主要港口之一,是京杭运河六大重点建设港口之一。
目前,建有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3个亿吨级港口群。以梁山港、龙拱港等龙头港口为核心,大力发展新能源船舶制造等六大临港产业,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口、培育千亿大产业,努力实现港口、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打造内河经济新廊带。
为适应数字化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调度管理与服务综合水平,济宁港创新性打造的全省内河首个智慧港航“济港通”平台。通过平台内的济宁港航在线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到包括航道信息、港口信息、过闸服务、航道水位、天气预报、云船检等信息服务内容,船员只要在手机上一点,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到相关信息或者预约相关服务。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探索出数智赋能内河航运发展的新路径。
龙拱港:最聪明的内河港口
当一个港口加满了智能黑科技会发生什么?
数艘运输船从京杭运河主航道驶入支流龙拱河,前行500多米后靠泊在任城区的龙拱港码头。它们有的装满集装箱等待卸载,有的货仓空空虚位以待。
在济宁港航龙拱港远程操控中心,岸桥司机付绢绢紧盯屏幕上的超高清视频,熟练地控制着操纵杆,为500米外的无人集卡装卸集装箱。前推、侧移、微调、锁扣、定位等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仅用时不到两分钟,一个集装箱便装卸完成。这样全流程自动化作业的场景每天都在这座繁忙的运河港口上演。
龙拱港采用了“远控自动化岸桥+自动驾驶无人平板车+自动化轨道吊”的全自动化生产工艺,让自动驾驶无人平板车负责由码头前沿到后方堆场的水平搬运作业,通过“5G+北斗导航”实现高精定位、进行智能环境感知,然后通过计算机发出控制指令,便可自主接收任务、自动规划路径、自动避障,全程无需人员参与,实现了L4级别自动驾驶在内河港口的常态化运营。
新能船业:内河航运的绿色转型
当新能源汽车以“充电5分钟续航百公里”刷新认知时,京杭运河上的新能船业正用另一种“能源魔法”重塑内河航运的效率边界。这家由济宁能源联合宁德时代等巨头打造的创新企业,将集装箱式电源的 “闪电换装” 与船体建造的 “积木哲学”融入千年水道,让传统船舶在绿色转型中迸发出新质生产力。
传统电动船舶曾受限于充电效率与续航瓶颈,而新能船业创新的新型能源补给模式“船舶箱式电源换装”正改写这一困境。在梁山港与龙拱港的智能换电站,船舶可在15至20分钟内完成电池组更换。这种“即换即走”的模式,将船舶充电时间由8小时以上大幅缩短至半小时以内。目前,该公司主要推出了4种新能源船型,能够覆盖京杭大运河等各类内河航道的航运需求。
新能船业的数字化车间里,激光切割机器人正精准地加工船体部件,重塑着船舶建造逻辑。通过将船体分解为标准化模块,分段式建造,实现船体、涂装、舾装一体化、批量化作业,使造船周期缩短至3个月,材料利用率提升约15%。
从龙拱港的自动化码头到新能船业的新能源船舶,济宁港航正以“智慧+绿色” 双轮驱动,在千年运河上书写新的产业范式。当集装箱式电源在水面完成能量接力,当模块化船舶驶向江海,这片古老水域正见证:科技赋能下的内河航运,正从传统物流枢纽蜕变为绿色发展的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