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全媒体记者 刘菲)“从学习到工作,整个过程衔接得非常流畅,生产线上都是学哥学姐,让我们融入得很快、归属感很强。企业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上升途径和丰厚待遇。”在辰欣药业的自动化包装车间,“订单班”毕业生李笑笑对目前的工作状态非常满意,高度自动化的包装产线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为她带来新的技能提升。如今,她已经拥有电工和焊工的4级证书,掌握电气自动化基本原理,成为了企业的技术能手。
近20年的“牵手”,让一所职业中专与当地龙头药企积累下深厚的信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不仅成为助推企业实现“智造”转型的生力军,更成为济宁高新区深入实践“产教融合”理念、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区域发展解决方案的生动缩影。
在辰欣药业208车间,李笑笑正紧盯着自动化包装线上的各项参数。“新型自动化设备效率更高也更加复杂,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判定故障范围,将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李笑笑表示,在车间组织的数次技术比武中,她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学校开设的机电课程帮了她的大忙,“掌握了理论知识,再结合企业的技能培训,让我们面对这些高科技装备更加自信。”
李笑笑毕业于济宁高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制药技术应用专业,这是一个与当地龙头药企共同合作的“订单班”。“2006年左右,学校正在为毕业生们的工作去向发愁,每年的就业率成为压在学校肩头的重担。但当时处于高速发展与智能制造转型期的很多大型企业,却又因为找不到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工人队伍而面临发展瓶颈,校企双方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济宁高新区职业中专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晓军介绍。
面对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断档”,济宁高新区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的深度协同,针对济宁高新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用工需求,引导辖区职业技能类学校与用工企业开展联合教学、订单培养,逐步探索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区域发展解决方案。
在校期间,用工企业深度参与校内教育,根据实际用工需求共同设置课程、编写教材,配合“双师”教育等方式,实现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相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标准相对接、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我们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将我们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效廷介绍,校企携手的定制化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训质量和专业培养质量,能够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生产环节,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其中很多“订单班”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技术能手、骨干人才,有效支撑了企业的“智造”转型,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导向需求。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紧抓《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政策机遇,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宁市“232”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新经验”。
建立“产业雷达”与“人才雷达”双监测系统,对接高新区经济运行局、发改局、园区服务中心,实时跟踪12个专业园区、300家规上企业技术升级动态;联合人社部门构建技能人才供需预警模型,覆盖7大产业门类23个关键岗位,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步升级。“我们探索构建了高新区产教联合体,由管委会副主任任理事长,建立理事会决策机制,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推行企业下订单、学校出清单、政府给政策的三单制人才培养模式。”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综合处副处长葛全玉介绍,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合作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5%,毕业生留济率提升至82%。
在此基础上,济宁高新区还构建“技能银行”平台,实现18个工种技能学分积累与转换,并与高新区人才政策挂钩。开展“金蓝领”提升计划,与企业联合年培训企业在岗职工3200人次,开发“5G+远程实训”系统覆盖乡镇企业,为辖区企业与技术工人队伍搭建起便捷的技能提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