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0日
首页
第03版:

试论构建法德相济的济宁特色法治文化

济宁市法学会课题组

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法治文化在建设和实践过程中,往往与当地历史传统文化相融合、相补充、相促进,呈现法治文化的区域化特征。济宁自古就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称,历史文化传统浓厚,特别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不仅是孔孟之乡,还是颜子、曾子、子思、仲由等名儒的故里。儒家传统文化时刻滋养着邹鲁大地、济宁人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济宁时提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建设文明首善之区”的期望要求,这为济宁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济宁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把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法治相结合,在追求和实现“法律至上、权力制衡、维护人权、公平正义、程序公正”等法治文化基本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与传统儒家文化精华中的和为贵、仁爱、仁政、民本、德化、礼治、无讼等价值相融合,从而达到化育人心、正本清源、友善和乐、息诉无讼、公序良俗、政通人和的美好状态。

打造“崇德尚法”“礼法融合”的社会大众法治文化。

明确德与法都是市民日常基本遵循。守法是基本底线,遵守和弘扬传统美德以及与时俱进的优良道德是济宁市民的应尽之责。依托济宁本土资源,梳理济宁道德规范。济宁市委宣传部、妇联、教育局、团委等单位都以特色传统文化精髓引导社会文化建设。深入实施“百姓儒学”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孔子学堂,配备儒学讲师。建造家风家训墙、法德文明墙,开设新闻专题专栏等,宣传崇德尚法大众文化。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打造法德文化广场,营造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打造“德政良法”“民本善治”的政府法治文化。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特别是充分发挥设区市的立法引领作用,立良法、成善治。陆续推出大气污染防治、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泗河保护、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等一批良善之法。

同时,强调法治政府的行为规范、文明执法,大力推进政德建设。把儒家“为政以德”具体化,成立政德干部教育学院,大力推行政德教育。把以儒学经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官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强化“廉洁从政”、“权为民用”、“以民为本”的政德理念,培塑干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清正思想。

打造“法安德润”“以和为贵”的社会治理法治文化。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把“法安德润、以和为贵”的理念贯穿其中,打造以“和”文化、调解文化、无讼文化、规约文化为内容的法治文化。曲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和为贵”社会治理品牌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文化引领、法德相济、融合治理、以和为贵”的社会治理文化,实施德治、自治、法治、善治“四治融合”的社会治理品牌化建设。创建“乐和家园”,建设“和为贵”调解室,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完善村规民约,把符合法律和传统美德的婚姻家庭、乡风文明、邻里关系、美丽家园、平安建设、民主参与、奖惩措施等各种要求,全部用村规民约固定下来,让村民自觉遵守。

打造“公平正义”“法主德辅”的立法司法执法文化。

以“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法律至上、权力制衡、维护人权、公平正义、程序公正”等主流法治文化作为司法执法文化的主线。同时,又把儒家文化融入到司法执法过程中,增强司法执法的人性化、德性化、和谐化。民事案件注重庭前调解,尽可能地握手言和、息诉罢访。司法执法机关大力倡扬儒风正气,推出一个个“德法兼治政法品牌”。济宁任城区法院大力推进司法改革,以当事人为中心,通过“三型法官”、集约式审判和“最先一步路、最后一公里”的庭审驿站设置来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梁山法院将仁义理念、汶上法院将“家和、孝先”理念、鱼台法院将孝贤理念引入审判工作,树立家事审判品牌,推动大量“难断家务事及时和谐化解、“握手言和”。加强特色司法文化理论研究,济宁中级人民法院主编的《儒家思想在定分止争中的应用》、济宁市检察院主编的《儒家文化与检察文化建设研究-以济宁市检察文化建设为例》先后出版。

打造“守法诚信”“敦睦义利”的儒商法治文化。

把义利文化、诚信文化与法治文化相结合,打造营商法治文化。构建“诚信”为核心的综合监管体系。将行业信用信息分为基本信息、绩效信息、荣誉信息、失信信息、诚信信息,对其内容分别加以明确,从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落实“红黑榜”发布制度,围绕行业信用情况制定专项诚信红榜和黑榜。“红黑榜”定期发布并实时更新,形成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强大合力,推动行业组织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全市范围内,各行各业广泛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本行业的文明诚信行业准则和不当行为禁入或强制退出准则。强力遏制一些行业(产品)、人员的失范和欺诈乱象。

打造“法德兼修”“内化外行”的政法队伍建设文化。

把法律业务素养与“修、齐、治、平”儒家正己修身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和道德的教育浸润作用,打造“法德兼修”的政法队伍建设文化。济宁市在政法队伍教育培训中,引入儒学经典,强化政法队伍的“为政以德”、“权为民用”、“廉洁从政”理念。许多政法单位积极推行“文化育警、道德润警”、“儒警风采”、“学儒塑警”等活动,确立“崇法、明德、和谐、致远”的文化理念。

2019-11-10 济宁市法学会课题组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519.html 1 试论构建法德相济的济宁特色法治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