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时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正不断赋能中国各行各业,成为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日前,央视《对话》栏目播出,在回答主持人如何更好地平衡“传统产业赋能与新兴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市委书记温金荣表示,“传统产业的升级跟新兴产业的培育,一个是存量的变革,一个是增量的培育,两者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我们只要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动态平衡,是完全可以实现1+1>2的效果的。”为全市固本培新双向赋能,以机器人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不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市把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同时,机器人为传统产业打开了智能升级的新赛道,增加了很多新的增长点。目前,机器人在全市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装备制造、港航物流、生物医药、应急救援、现代农业、智慧矿山等众多领域,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转型。今年一季度,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29.2%。专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在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济宁稳立潮头。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济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济宁正处在动能转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还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市委书记温金荣强调,“走在前、勇争先”,就要迈开“进”的步伐,坚定不移扩总量、提能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厚实根基。机器人产业无疑是“进”的重要推动力,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我们要切实平衡好传统产业赋能与新兴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推进济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实现1+1>2的效果非一日之功。以机器人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尊重企业主体的意愿;要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的需求,做好精准匹配,对比较适合机器人赋能的行业,优先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要突出重点,聚焦质量、 效率、安全三个关键,适合机器人+的这些场景,进行优先替代;要循序渐进,根据实际情况,先试点然后再优化,最后进一步推广,小步快跑、稳中求进。具体而言,在固本上,要做实传统产业,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左右的技改项目,全市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2.7%;在培新上,要做大新兴产业增量,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方向,一手抓新的产业项目招引,一手抓本土企业的增资扩产,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厚实根基。
未来已来,向新而行。此次央视《对话》栏目,全方面展示了我市发展机器人产业及赋能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取得的显著成绩,综合溢出效应将不断放大。借力央视《对话》这一平台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通过固本培新双向赋能,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让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厚植土壤,让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做强引擎,我们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的新征程上书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