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冬,又拔萝卜又出葱”,这是鲁西南一带我的家乡流传至今的一句农事谚语。
过去,没有什么反季节种植,各种蔬菜的种收,都是农民按节令来安排的。立冬节令到了,寒潮说来就来,大白菜耐寒,可以再晚一个节气收获,青皮、白皮萝卜,红皮大辣萝卜和大葱,半个身子露在地面上,如果不收,很容易受冻,就不耐储存了。
拔青、白、红皮萝卜的活儿比较轻松——用手抓住几根萝卜缨子,一晃一崴就掉了。调皮的小孩子拔萝卜,为了省事,不用动手,只用脚一踢,就把萝卜踢得乱滚,也常被大人训斥,踢破皮了咋办?破了皮就难搁了,年下咋卖萝卜给你买鞭炮?!小孩子只得好好地拔了。
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拔萝卜》,大意是说,院子里种了一棵大萝卜,一个小朋友拔呀拔没有拔动;老公公来帮着拔,仍没拔动;老婆婆来帮着拔,又没拔动;小狗、小猫都来拔,大家前后互相扯着一起用劲,才拔下来了。我当时就想,这些人咋这么笨呀。后来年龄大了,领悟起这篇课文,是教育孩子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胡萝卜的块根长在地下,可以适当晚收几天,但收起来没有那几种萝卜省劲,得用铁齿抓钩刨。胡萝卜很稠密,收获起来很慢,因而不论集体还是农户,种胡萝卜的面积都很小。而此时的大葱,因为是夏季移栽时栽成的单行,又随着葱棵的生长多次培土,故而收获时需从葱行的一侧,小心翼翼把培的土刨开,再用铁叉掘或用抓钩刨,稍不注意就会把葱弄断了。葱棵刨下来之后,还要分拣,粗的、中粗的、细的分别捆扎。
萝卜大葱收获之后,拉回家里等待储存。萝卜一般是挖土窖储存,土窖的大小,按萝卜的数量多少而定。土窖挖好了,分层往里边摆放萝卜。每摆放一层,在上边撒一层土,再摆放第二层。如果萝卜多土窖深的话,预先绑一把玉米秸秆,立放在窖的中间,然后摆放萝卜,好让萝卜喘气。如果储存的萝卜要等到春节期间,或者来年春天再卖,还要在萝卜入窖之前,把萝卜顶儿削去,省得萝卜糠心;如果为了留种,就得留着萝卜顶儿。
农家生活还不太好的年月,萝卜白菜是冬春两季的主菜,甚至“救命菜”。过春节时,鸡、鱼、肉、蛋之类不足还能将就着过,没有萝卜白菜就感到缺项严重,包饺子、炸丸子、蒸菜馍馍以这两样为主呢。
那个时期的萝卜缨子也是好东西——鲜胡萝卜缨切碎,用面粉一拌,蒸着吃,既当饭,又当菜;青、白、红萝卜缨,鲜的切碎,加一把豆扁炒着吃,也很可口。为了度春荒,多数人家都把萝卜缨晾晒干存起来,到春季用水泡开、剁碎,包菜团子充饥。
有一年的春天,离我家不远的大爷爷因为连阴天,家里的两只羊不能牵出去放牧,家里的男人拿了一把干萝卜缨喂羊,被大奶奶看见马上夺回来,还嚷嚷着:“是人吃重要,还是羊吃重要?”弄得他不知是对是错,灰溜溜的。托改革开放的福,生活好了,已经年迈的大爷爷回想起那件事来,感慨地说:“那种心酸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