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姝
在汶上县中都街道,一场文化产业的蝶变正发生于大善堂文创基地。该基地探索“文创+电商+直播+创业”模式应对直播电商浪潮的猛烈冲击,让传统手工艺创作回归纯粹,已成为一张极具特色的文旅名片。从仅有90平方米的农家小院发展为年产值超3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这座现代化文创基地的崛起,不仅蕴藏着一位民营企业家奋斗不息的精神,更是地方政府主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大善堂的背后书写着创始人侯圣培的创业梦想和奋斗历程。自幼对手工篆刻情有独钟的他,大学期间便手握刻刀勤工俭学,将人生的首个百万营收篆刻于台灯的光影之下、印章沟壑的深邃之中。大学尚未毕业,侯圣培已谋划出一个超前的创业计划:在曲阜开设一家手工印章店,将传统篆刻技艺与当代审美相结合,打造特色手作坊。2017年,怀揣着“回报桑梓情”的初心,侯圣培在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果断转型,开始挑战手工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电商经营。创业初期,一方院落里的5人团队同时肩负着设计师、摄影师、运营的多重职责,不分昼夜地进行产品设计、钻研电商运营,从每周一单到日销百万,大善堂终于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崭露头角。
随着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大善堂创新打造“文创+电商+直播+创业”新模式,形成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摄影美工、直播销售、物流售后等完整产业链。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更为本土文化产业注入生机与活力。2023年5月,大善堂文创基地正式建成投产,年产文创产品400万件,年产值超过3亿元。同时,申请了12项专利、8项著作权和20项商标,以产品独特的原创性和唯一性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大善堂文创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经理江慧介绍,在产品端,基地坚持“非遗基因+当代审美”双核驱动。将传统苗绣图腾解构成现代几何纹样,其中12项实用新型专利中有7项涉及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每件产品都配备了“匠心档案”,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制作过程,甚至观看手工艺人的创作视频。在品质管控上,基地建立了“分级品控”机制,加工点完成基础品筛选,基地中心仓进行二次精修,最后经抽检合格后方可上市。“这种严苛的流程使得退货率始终控制在1.2%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赢得消费者的核心在于真诚,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对产品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始终坚守。”
“我们采用共同创业模式,脱离商业琐碎,回归创作本质,发挥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温度。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仅收取基础运营费用,其他收入全部归属代理加盟点及手艺人。这种分成机制确保创作者获得最大收益,真正实现‘手艺致富’。”江慧表示,通过这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既保障了平台的健康发展,又让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得到充分兑现,让更多民间艺人能够依靠手艺过上富裕生活,实现“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的美好愿景。
目前,大善堂文创基地不仅带动了32个镇街加工点发展,还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先后被评为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优秀女性创业项目。从年营业额50万元到3亿元,从创业5人团队到带动2000余人就业,大善堂真正实现了从小作坊到现代化文创企业的华丽蜕变。大善堂的蝶变与中都街道的政策支持息息相关,作为属地政府,中都街道为企业打通“绿色通道”,通过包保服务、资金投入、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助力大善堂蓬勃发展。中都街道党工委书记、商贸物流发展中心党工委书记井强介绍:“我们始终秉持‘店小二’精神,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主动衔接、一包到底。”在大善堂发展初期,街道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办公场所问题,并提供租金、装修等政策支持。截至目前,累计为企业提供扶持资金300余万元。同时,中都街道举全力为大善堂搭建展示平台,推荐其参加山东文化“两创”和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重大活动,成功将“大善堂”打造成全市知名文化品牌。
展望未来,侯圣培满怀期待地说:“我们将继续深耕文创产业,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为汶上县乃至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