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第04版:

几番“迁居”:马坡是梁祝传说的根

吴琦

辽阔的华夏大地,孕育了四段令人肝肠寸断、刻骨铭心的爱情传说:牛郎织女的天河相隔,白蛇与许仙的人妖情缘,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悲壮,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

响彻东方、震撼世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起源地,在济宁市区东南15公里的微山县马坡镇。

梁祝的故事,在历代官方正史及典籍中,鲜有明确的记载,只从东晋起,点点滴滴见于野史、传说、词赋之中。

近两千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被多次“迁居”,梁祝籍地与故事的发生也因此而引起争议。然而,马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的梁祝传奇,如同古老的诗篇,被当地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从未褪色。

梁祝的故乡就在这里

1952年秋天的一场意外发现,让梁祝的故事在马坡镇再次备受瞩目。一群民工在白马河挖到了一块明代石碑。这块石碑高1.8米,宽0.84米,上刻碑文26行,正文758字,全文841字,虽然历经沧桑,但字迹清晰可见,详细记载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2003年春天,济宁市文物局的考古专家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他们的每一次发掘,都是与古人的一次深刻对话。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与记载中“梁祝墓记碑”尺寸相合的墓碑,还有深埋地下的砖石与瓦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梁祝故事的篇章。

经过对碑文的研究及对历史的追溯,早在1516年,即明朝正德十一年,钦差大臣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御使崔文奎一行人来到微山马坡。在察看河道时,探查出一座破败不堪的千年古墓。经过比对勘察发现,竟然是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梁祝爱情故事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合葬墓。钦差崔文奎感慨万千,上报正德皇帝后奉旨重修梁祝墓,并立碑纪念。

五百年沧海桑田,时光流转到1976年。当地开垦农田,整理河道,梁祝墓碑连同其他古坟被一同平掉,这块一人多高的墓碑再次埋入黄土。又过了20年,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文物部门根据史料记载,对这块墓地进行勘探,找到了具体埋藏地点。但由于当时的保护条件有限,再次将其深埋,直到2003年的出土仪式,这块墓碑才得以重见天日。

虽然久埋于地下,但碑上的刻字依然清晰可见。碑文详细记载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世、故事和重修梁祝坟墓的经过,并多次提到“九曲村”“西庄”等马坡镇现有村名。

一碑解密马坡梁祝故事

碑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记录了当时微山湖一带流传的梁祝爱情故事,并以崔文奎的名义将梁祝故事归结为“天理人情之正”,祝英台外出求学“以谢亲忧,笃信好学”“三年衣不解”,以及最终的舍生取义,皆是符合孔孟礼仪和教化的。碑文的后半部分则备述立碑的盛况,也同时表达了当地文人雅士对于梁祝爱情的羡慕和向往。

据碑文记载,祝英台家虽然富有,但其父祝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因没有儿子,没人可以外出读书,整日“咨叹不已”。祝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毕竟读书可振门风,以谢亲忧”。

“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详尽说明梁祝二人柳荫驻足相遇,相见后情投意合,便一同到峄山读书。

在峄山读书的时光,二人“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为掩饰女子的身份,祝英台三年衣不解,憨厚善良的梁山伯竟然从未察觉。一天,祝英台思乡回家,梁山伯应邀随行,才知祝英台竟是女子,顿觉懊悔不已。分别后不到一年,“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而后,祝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生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大夫们被祝英台尊父至孝及对梁山伯矢志不渝而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

岁月长河中,崔文奎曾有一次奉命总督粮储,路过荒凉的梁祝坟墓,慨叹之余,上报正德皇帝后奉旨重修,并立碑纪念。从崔文奎向正德皇帝“书以奏名”得到皇帝批准“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修缮梁祝墓之事,上至明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地方官及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梁祝故事发生地及二人故里所在,得到了明朝官方确认。

化蝶惊世界,真爱永流传

随着对碑文记载的解读,世人对梁祝的故事有了更加清晰的领悟,也成为梁祝故里在马坡的力证。然而,关于梁祝的籍地和故事的发生地,至今仍存在着争议。全国有多处梁祝坟墓,其中济宁就有两处:一处是马坡梁祝墓,另一处是嘉祥梁祝墓。

经考证发现,嘉祥梁祝墓其实是清代戏曲理论家焦循误将马坡梁祝墓收入《戏说》中而错写成的。因此,在全国比较著名的9处梁祝墓中,其中重量级的占4个:浙江宁波、江苏宜兴、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宁。

济宁马坡镇何以成为梁祝故里的有力竞争者?这还要从石碑上的碑文说起。碑文中明确记载:“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这表明祝英台的家就在济宁九曲村,而九曲村距离马坡镇不远,因此马坡镇成为梁祝故里的说法也就更符合逻辑与情理。

年逾古稀的杜庆友老人,提及幼时常随父亲漫步于梁家林,那里不仅安葬着他的祖辈,也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在一次寻常的淘井时,当井水渐渐显露真容,一段尘封的历史也随之浮出水面。那古砖古瓦,仿佛是时间的信使,诉说着梁祝墓地下曾有的辉煌建筑。

盛春荣老人忆起少年耕地时偶然触碰到古兽残骸,那是梁家林北边古屋脊上的遗迹,无声地讲述这片土地的沧桑。

两位老人的记忆,如同拼图中的板块,缓缓聚集出梁祝墓地之下建筑的轮廓。它们或许建于明正德十一年之前,又或许在那一年重建。

梁祝初见处关乎籍地之谜

除了石碑和坟墓之外,马坡镇还保留着许多与梁祝故事相关的遗迹和文物。古老的大吴桥,是传说中祝英台求学的必经之路;那片郁郁葱葱的柳荫相会处——黄路桥村,是传说中梁祝初遇而一见钟情的地方;更有散落在民间的古老传说与歌谣,串联着梁祝传奇般的爱情经历。

梁祝墓西南曾有大吴桥,附近有一片古老的林地,被当地人称为“梁家林”。这里便是梁祝墓所在地,也是那段凄美传说的归宿。

清初之时,这里便有了人烟,而村后,一条古吴河静静流淌,东西方向延伸。河上,一座古桥静静伫立,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斑驳,也赋予了它无尽的故事。

乾隆南巡之时,曾途经此地,见吴河上小桥破烂,便命人修葺,更添十八龙头,威武壮观。只可惜,古吴河断流,淤积成涝洼地,但那石桥屹立不倒,桥孔、桥墩、龙身,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在黄路桥的周围,村落星罗棋布,但鲜有早于元代的遗迹。于是,人们开始探寻,梁山伯的籍地究竟在何方?根据传说与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之地,应在黄路桥的正西或西南方向。马坡镇南部与鲁桥镇北部,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鲁桥镇,一个因鲁班所建古桥而得名的古镇,东依白马河,西临南阳湖,南北狭长,东西狭窄,捕鱼、养鱼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国乌鳢之乡”鲁桥镇深挖的乌鳢养殖池中,人们时常能挖出墓葬、遗址,但多为近代之物。唯有新挑河村,挖出了汉代及宋明时代的墓群与寺庙、村庄遗址,为梁山伯的籍地之谜提供了一丝线索。根据考证,接近柳荫相会处以西的村庄,汉代时仅有4个,梁山伯或许就来自两城西茅城村,即今日的两城村。■赵泽文 摄影

2025-04-13 吴琦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1125.html 1 几番“迁居”:马坡是梁祝传说的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