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水看绿色生产力
3月28日 《人民日报》 沈磨元
背景:在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北京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2014年到2024年,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16.35立方米降至8.45立方米。每一立方米水就能创造约1183元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领先,意义不可小觑。
观点摘要:这是科技创新的撬动作用,这是循环利用的有力支撑。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坚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定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让绿色生产力成为未来竞争力。
青春戏曲出圈 捕捉年轻观众的“文化味蕾”
3月31日 《光明日报》 张焱
背景:日前,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与观众见面,获得广泛好评。近年来,一批戏曲赢得了年轻人的芳心。青春版《牡丹亭》连演20年,培养了一批年轻观众,强调了“青春”主题的持续挖掘;江苏昆剧院通过“老带新”模式创排《瞿秋白》,将党史叙事融入水磨腔,该剧巡演时00后观众达41%;以京剧文化为主线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展现梨园百态与非遗技艺,年轻观众占比突出,其中,19岁至24岁观众占比高达50.39%,25岁至34岁观众占22.27%;黄梅戏《寂寞汉卿》融入现代元素,让观众大呼黄梅戏也可以这么时尚。
观点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戏曲,年轻人既渴望在《新龙门客栈》的武侠江湖中寻找侠义精神,又乐于在《浮生六记》的园林实景中感悟文人雅趣,这种文化认同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复活,也是在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时光,而是让古老的种子在全新的土壤中开出令人惊叹的花。当旅游景区中身着中式服装的女孩们笑靥如花,当豫剧名家张晓英为电影《满江红》配唱的摇滚豫剧唱段在B站上衍生出2.3万条二创视频,当上海戏剧学院“416女团”的戏曲唱腔改编视频成为现象级热点,也许那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门槛已经被跨越。
走出贵州“村T”,一场原生态文化破壁之旅
3月31日 《新京报》 柳早
背景:据报道,近日,来自贵州大山里的45个孩子,身穿融合苗绣、侗族绣、银饰等多种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服装,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这是一场属于“最本地”的展示。时装秀的设计者是苗族设计师,模特是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当地孩子,展示的是纯手工制作、当地风格的服装饰物……这一切最具民族韵味的元素,却突破了审美隔阂和文化界限,从在家乡举办的“村T”时装秀开始,一步步走上了国际T台,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观点摘要:广袤的国土疆域、悠远的历史文化、多元的生活状态,让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乏令人惊奇的审美意蕴。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它们,并通过有创意地改造,让它们在一种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下焕发出光彩。
在这场秀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有几个孩子拿不出路费,一度打算放弃这场时装秀,为了让孩子们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村民们自发筹集机票,把孩子们从贵州“村T”一个不落地送上了国际T台。
这或许也是中国非遗收获世界瞩目的深层原因:所有人齐心协力,深度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也终于将属于中国的文化元素,以平视的角度展现到了世界面前。
让“零添加”凉凉只是一个开始
3月28日 新华网 王志艳、黄浩
背景:近日,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明确禁用“零添加”“不添加”等宣传用语,被网友称为“舌尖上的防诈指南”。
观点摘要:食品标签充当着食品身份证的角色,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必须“看得懂、看得清、看得方便”,更要真实可靠。当“零添加”被异化为营销工具,食品标签的功能——传递产品真实属性的作用就会被削弱。同时,也容易让人误以为其他同类食品有相关添加,无意中贬低了同行,是一种不正当竞争。
食品安全不是“开盲盒”,该标清楚、写明白的绝不能含糊。新规瞄准商家在食品包装上的“小心思”,禁用“零添加”等用语,是为了让消费者真正了解食品标签信息,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高科技游客”为何火出圈
3月27日 《广州日报》 谭敏
背景:在攀爬泰山的人群中,穿戴外骨骼设备的“高科技游客”步履轻盈,身姿矫健,轻松超越其他登山者;在深圳野生动物园,七旬游客借助机械助力轻松走上斜坡……近期,外骨骼助力设备的投用范围逐步扩大,活跃于多个景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事实上,除了外骨骼助力设备之外,“机器狗”运送物资、无人机飞送外卖、机器人“导游”助览等新兴科技应用正在进入我国的多个景区,为游客带来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旅游消费场景和更高质量的旅游消费服务,让文旅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观点摘要:智能科技产品在文旅领域的走红,一方面跟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有关。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将有力推动更多应用成果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随着文旅消费需求的升级,个性化、智能化、沉浸式、体验式的旅游消费场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也为“人工智能+”文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各地文旅业能否跟得上智能科技的步伐,“人工智能+文旅”能否带给人们更多惊喜,加强景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智能化旅游服务、在游客数据采集和使用的同时做好隐私保护等,都是当下面临的考验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