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包庆淼 刘凤娇
千年古县泗水,正以非遗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约泉源 泗水寻芳”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入选省级推荐名单后,这条融合“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的旅游新路径,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阳春三月,走进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艺术粮仓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在等闲谷艺术粮仓,“90后”讲解员程琳正向游客介绍:“这里原是废弃粮库,经过十年改造,已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数据显示,该片区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动周边7个村集体增收逾百万元。
创新合伙人机制激活乡村活力。“80后”合伙人田彬带领团队打造出研学游基地、文创街区等多元业态。在鲁班木工坊里,孩子们专注地制作木艺作品;在陶朱工坊内,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柘陶制作;在“山东手造”集市上,汇集了柘陶、砭石等百余种特色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泉源文化是泗水的根脉。在泉林泉群风景区,68岁的首席讲解员吴春盈如数家珍。作为泗河源头,这里不仅孕育了72名泉,更见证了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年哲思。景区及周边创新开发泉水宴、非遗工坊等体验项目,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46家,户均年增收3.2万元。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在金庄镇“大正玄黄浮石馆”内,馆长李贺群演示着会“唱歌”的泗滨砭石。“我县制定了全国首个砭石团体标准,并开发出保健、文房等8大系列产品。”目前全县砭石产业链企业达60余家,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而在“土陶之乡”柘沟镇,32家陶企创新推出儒陶茶具、鲁柘砚等文创产品,年产量超百万件,产品远销日韩。
泗水县文旅局局长刘洪刚表示,通过构建“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全县已培育19个非遗工坊,市级以上6个,带动就业1.2万人。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7%,非遗相关产业产值达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