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首页
第08版:

母亲的缝纫机

■ 赵凤玲

对我这个七零后来说,感受着祖国几十年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但最值得书写的就是一台缝纫机。

缝纫机是老式牡丹牌脚踏型的,这是上世纪的老三件物什,同时也是父母艰辛岁月的见证,更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

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青年,且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颁布后才谈婚论嫁。婚后,父亲申请转业到地方成为当时被称为“公社”的武装部部长。因工作繁忙且加上路途遥远,以及交通不发达,父亲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如此,家中一大摊事便全都交给了母亲。虽然父亲在村里人眼中是在外“当官”的,可月薪却并不乐观,为此,母亲绞尽脑汁帮扶家用,便刻意学了缝纫裁剪技术。当然,此时家里添置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不是为结婚而准备,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需要而采买。

童年的记忆中,是缝纫机的嗒嗒声伴着我吃饭、睡觉、玩耍,有时,我会问母亲,“小轮子整天转,在忙什么?”母亲回答,“在给你做漂亮衣服。”再大一点,仍是缝纫机的嗒嗒声伴着我进入梦乡,我知道,母亲在夜里忙着裁剪赶工缝制,白天还要赶集摆地摊。后来,市场不再流行小缝纫机做出的衣服,她便远赴津京唐承等地的服装集散处趸来成品再外卖。母亲辛苦支撑这个家,从未向谁道过一声苦,一声累,更未曾拖过父亲的后腿。

父亲十几年间调动了四次工作。随着父亲工作单位的越来越近和回家次数的增多,母亲的身体也在慢慢垮掉。父亲心疼母亲,为了不让母亲再因累而犯病,父亲将缝纫机锁进暗室封存起来,这一锁就是十年。十年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转,虽然不用再以缝纫机谋生计,但母亲时时念叨着以前用缝纫机赶工做活时的桩桩件件事情。

如今,生活安定,我已长大,父母却都老了。直到我结婚生女,母亲笑着说,“现在的婴儿用品不让人放心,你们把缝纫机抬到这屋,我做几件小衣服。”

因地域风俗习惯,京津冀地区鲜见宗祠和族谱,但质朴、乐观、宽容的家风却在老一辈的言行举止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并教化后辈众生。我相信有很多家庭和我家一样,虽无族谱宗祠,却有着严谨质朴的家风。好的家风引导人心向善,善为人之本。家风正,民心顺,国家兴。

2019-11-0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002.html 1 母亲的缝纫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