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汶上讯(通讯员 张旋 王娇)政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诸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素,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政德教育要从“根性、心性、党性、民性”上下功夫,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者、传承者、引领者。
知根性,强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历史教训充分说明,丧失文化自信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必然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大混乱。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只有牢牢守住文化根脉,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方能在国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推进干部政德教育工作时,应紧紧围绕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示范效应的富集优势,深挖中华传统文化德行修养、政治操守、执政本领等方面的时代内涵,以此作为引领领导干部文化自信的根和魂,让领导干部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灌溉的同时,懂得“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价值内涵。
养心性,强德行修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把德行修养放在首位,有了好的人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有硬气,才会有感召力、凝聚力和领导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对领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益处颇深。开展政德教育工作,要加强优秀思想理念的弘扬,加大对中华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价值观的挖掘力度,通过全景融入、舞台演出等新颖方式寓教于乐,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传统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形成日用而不觉的行为惯性。
砺党性,强政治操守。理想信念缺失,必然导致官德沦丧。党员干部党性强,才能在道德中砥砺自己的品格,抵制一切不良的道德行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坚守道德的底线和良心的堤坝,坚持不懈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党性强了,才能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物欲所累,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在干事创业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素养和辩证思维方法,能够为党性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做好干部政德教育工作需坚持加强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任务,运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理论资源和辩证思维方法等,促进领导干部反躬自省、见贤思齐。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党员干部有意识地学习古圣先贤事迹和警句,构建党性修养的整体脉络,做到在传统文化滋养中鞭策前行。
懂民性,强执政本领。“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元素,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政德教育就是要站稳群众立场,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等民本思想中的治国思维、执政方略巧妙运用到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之中,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民本思想”融入教学课程,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国学经典中长智慧、增才干,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切实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多做一些造福于民的好事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