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全媒体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王晓宇)任城区坚持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全过程,围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传统文化“六个友好”,多方联动、多元赋能、多维发力,全面提升主城区儿童友好的人文关怀和城市温度。
高位推进,深化儿童友好政策支撑。任城区坚持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大框架和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重点工作,高标准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3个区直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制定《济宁市任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一老一小”整体提升方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关爱、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项目连续纳入2023年、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聚焦儿童全成长周期,推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向儿童倾斜。
品质提升,打造儿童友好服务新体验。擦亮托育品牌,实施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打造五大托育模式,现有托育机构118家,托位4426个。在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唯一县级城市作典型发言;打造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围绕全环境育人和全学段育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前两年完成农村定点小学优化布局调整;丰富文体资源供给,区文体中心、青少年文体培训基地常态化举办足球联赛、少儿体操、文艺演出等各类文体活动,广受少年儿童青睐。
权利保障,编织儿童友好保护网。多部门联防联动,全力维护儿童权益。成立家事少年审判庭、“以爱围家”家事少年微法庭,优化“阳光·雨露”未检品牌,实现对未成年人全领域、全方位的保护。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孤困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兜牢织密儿童社会保障网。在全市率先实施“益童成长”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项目。通过儿童救助公益基金、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等项目帮扶困境儿童3200余人次。
空间拓展,构筑儿童友好成长新天地。加强儿童友好场所建设及适儿化改造。坚持“一米高度”视角,打造30处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小区、学校;寻找14处市级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实践基地、项目和单元;适儿化改造18处口袋公园。2024年10月,任城区首个儿童友好公园正式建成启用。
环境优化,营造儿童友好发展新氛围。社区家长学校实现全覆盖,开展家风家教宣讲暨母亲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深化“护未来”心理健康服务和“阅未来”亲子阅读品牌,开展各类活动600余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打造“‘任’成长·护未来”儿童友好品牌,建立1+N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设“心灵驿站”239处,将《心理健康》纳入中小学教材书目,各学校标准化建设心理辅导室,形成学校心理辅导室、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社区心理服务站、专业心理医院联合发力的协同育人机制。
文化浸润,传承儿童友好文化新魅力。立足特色,坚持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儿童成长。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计划。设置儒学传承课,开展中医药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家国颂 运河情”少年说系列活动。打造文化特色研学路线,推出“运河记忆”、玉堂酱园博物馆等系列文化研学活动,打造儿童研学点位30余个。2024年组织中小学生微研学36期,覆盖少年儿童1500余人次。